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研聚焦: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

6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六次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会上,科技部通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调查结果:集中大规模撤稿不正常也不负责任,不能因个别人否定整个科技人员队伍,将严打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这些撤稿事件逐渐让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所暴露出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战 □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忽略 在中国科技界,有个令人颇为尴尬的现象屡屡被提及。那就是中国科学家似乎不愿将自己做出的科技成果,发表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这其中还不乏“成果等身”的大科学家,“名声斐然”的大成果。 过去一段时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不断被媒体传播,5年来,这些相继问世的创新成果,无一例外都是令人骄傲的国之重器。不过,稍加梳理便会发......阅读全文

中国医院或集体沦陷!Bik:412篇论文来自一家“论文工厂”

  近日,Elisabeth Bik博士再次曝出惊人消息,她和她的一群志愿者团队发现:  至少有412篇(还在持续增加)来自中国医院的论文可能出自同一个“论文工厂”!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的几十家医院,其中三甲医院就有数十家。  其中涉及部分三甲医院: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三甲): 101篇  吉林

科学道德规范:署名乱象仅是冰山一角

  “仅仅是论文的署名问题,国内的学术期刊就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前不久被查出的论文抄袭事件,作者之一的某科学家,就以‘不知道被署了名’为说辞,别人也无法查证。”  4月5日,在中国科协举行的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座谈会上,中科院院士陈运泰丝毫不掩饰对国内学术论文署名问题“乱象”的无奈,并称之为“

121篇论文或来自“论文工厂”!涉多项国自然 附全名单

  近日,学术界知名职业打假人Elisabeth Bik博士和她的团队又有大动作。  7月6日,Bik博士再曝出121篇可能出自同一“论文工厂”的一批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学者。涉及上海交大附属同仁医院、浙大附属邵逸夫医院、复旦附属浦东医院、首医大附属朝阳医院、武大附属中南医院等一众名校名院在内

《科学》关注中国科技期刊诚信“保卫战”

  4月2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对中国1000多家科技期刊近日联合签名,支持加强科学道德规范的行动进行了报道。   报道说,在这场维护科学道德的“保卫战”中,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1000多种科技期刊负责人联合签名,承诺根除科技期刊中的剽窃和造假行为,对滥用职权或故意发表有剽窃行为论文的期刊编

超90%高水平论文投国外 国内科技期刊路在哪

   科技期刊是科技传播的首要媒介、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科研评价的重要标准,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强的科技期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虽然我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期刊的质量、权威性、影响力等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国家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刘虎威:为中国创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分析化学期刊而努力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英国《自然》杂志2018年1月报道,中国已成为世界发表科学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数量最多后,中国科学界更加提倡提高论文质量;其次值得反思的是:这些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外的SCI期刊上。为何我国每年要投入近20亿给国外的出版机构和论文产业链?最终的答案无疑是: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学术期刊

中外专家热议科研论文:透明化能否解救同行评审

图片来源:The Royal Society  作为国内地球系统模式软件工程方向的一位青年学者,刘利已经评审过若干篇该领域国际核心期刊的稿件。“在最后提交审稿意见时,审稿人可以选择匿名评审或者在文章结尾的致谢部分公开自己的名字。”近日,清华大学地学系副教授刘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他在评审最

中外专家热议科研论文:透明化能否解救同行评审

图片来源:The Royal Society  作为国内地球系统模式软件工程方向的一位青年学者,刘利已经评审过若干篇该领域国际核心期刊的稿件。“在最后提交审稿意见时,审稿人可以选择匿名评审或者在文章结尾的致谢部分公开自己的名字。”近日,清华大学地学系副教授刘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他在评审最

中国科技期刊:戴着行政化脚镣跳不了市场化的舞

  科技期刊发展是中国科技界心中的一根刺。  近期的一次香山会议再次聚焦“中文科技期刊”。记者十多年前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时,委员们就在讨论这一话题。近几年,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出版社,再到科技界,召开过各种会议,希望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但收效甚微。  “我们也想改变啊,可哪有那么容易。”来自中科院

这一年,我们为科技“吵过的架”真不少

  即将过去的2018年可以说是科技热点频出的一年。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科技的兴趣和关注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每个人对科技都有了自己的认识,每个人对科技事件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因为如此,一场场与科技相关的讨论从年初持续到年尾。  两年前那个“横空出世”的韩春雨到底是不是科研造假的骗子?自

唯SCI论每年耗费近20亿 发展国内科技期刊才是正途

  最近一则题为《推动世界进步的科研人员,为何会“沦落”到无偿为学术期刊打工的地步?》的文章,在互联网得以广泛传播,引起了科研人员的热议。  文章所控诉的是学术期刊借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大肆敛财的行为,还指出了出版行业匪夷所思的“三重收费”系统——“国家资助大多数研究,还要为评估研究质量的工作支付劳务费

分类评价改革已见成效 唯论文导向如何扭过来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论文成为唯一的科研评价指挥棒。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经费投入稳步增加、仪器设备更新换代,我国科技“硬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而“软件”环境改善则相

中国科协:抵制学术不端,将商请有关部门打击“黑中介”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就《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答记者问  近年来,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自2016年“科技三会”召开以来,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坚守良好的道德操守,潜心研究、奋勇争先,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稳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但也发

李曙光何传启:科研诚信入教材 补科学道德短板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译的《科研诚信》一书,将成为众多高校科研诚信课程的教科书,第一版印刷定数就突破了3万册。这本书详细讨论了师生关系、署名与同行评议、合作研究、科学记录保存等科学道德规范的细节问题,与人体在生物医学实验中的应用等科学伦理问题。在我国,科学道德规范缺乏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

王志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在德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做过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一直以来,她对中国的学术和教育环境比较关注,进行过较多的思考探讨。因此,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组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柳叶刀》主编:开放获取,中国期刊应因刊制宜

         1823年10月25日,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发行创刊号,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也是最受重视的世界医学权威期刊。  Thomas Wakley在创立《柳叶刀》时,以外科手术用刀来为期刊命名;同时也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