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疑为何病?

患者,男,57岁,患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病史,2年前诊断,接受6个月的联合疗法(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后1年复发。全血细胞计数显示白细胞增多(1.53 × 103/μL)、正血细胞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综合新陈代谢检查显示总蛋白增加(9.7 g/dL),白蛋白降低(3.3 g/dL)。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增加(5310 mg/dL)。外周血涂片显示循环浆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白细胞>20%)突出。结果暗示为浆细胞白血病(图A)。然而,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浆细胞对CD38和CD18阳性,而且具有多型细胞质κ和 λ(比例2.3:1)(图B)。 发生败血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的患者外周血中的多型浆细胞增多,外周T细胞淋巴瘤比如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不常见。后者可能是由于细胞因子(比如白细胞介素-6)释放增多引起的。这种现象不常见,但是类似浆细胞性白血病。......阅读全文

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疑为何病?

患者,男,57岁,患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病史,2年前诊断,接受6个月的联合疗法(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后1年复发。全血细胞计数显示白细胞增多(1.53 × 103/μL)、正血细胞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综合新陈代谢检查显示总蛋白增加(9.7 g/dL),白蛋白降低(3.3 g/dL

病例: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疑为何病?

患者,男,57岁,患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病史,2年前诊断,接受6个月的联合疗法(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后1年复发。全血细胞计数显示白细胞增多(1.53 × 103/μL)、正血细胞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综合新陈代谢检查显示总蛋白增加(9.7 g/dL),白蛋白降低(3.3 g/dL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简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著不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简介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又称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涉及的病种相当多。如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Evans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各种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体内主要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血小板数量的检测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会指导临床医师抽骨髓检查或输人血小板治疗,鉴别血小板减少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如未被及时发现,会给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会引起医疗纠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体内主要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血小板数量的检测是临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会指导临床医师抽骨髓检查或输人血小板治疗,鉴别血小板减少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如未被及时发现,会给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34岁,因发现血小板减少2周入院。     患者2周前健康体检时,在外院查血常规示:WBC 6.5×109/L、Hb 132 g/L、PLT 19×109/L。患者当时无任何不适,无皮肤、牙龈出血,无皮肤瘀点、瘀斑,无鼻衄、黑便、尿血等出血表现,无乏力、纳差、恶心

如何诊断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一、出血时间(BT)测定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血小板数量异常: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其他: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概述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 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表133-1).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护理介绍

  (1) 病情严重时,要注意卧床休息,配合治疗。  (2) 缓解阶段可以适当参加一些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以增强体质。  (3) 饮食要有规律,主副食应以高蛋白、维生素为主,如:小麦、玉米、小米、糯米、豆类、瘦肉、蛋类等,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如:橘子、红枣、核桃、红皮花生、菠菜、白菜。忌食: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简介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足月儿或早产儿血小板计数少于100 x l09/L,发生率为18%~35%,与胎龄成反比,胎龄小发生率高,可造成出血、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不同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状也有所不同。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肤淤点和淤斑,甚至出现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等。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2)

二、与白细胞周围的血小板卫星现象有关的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卫星现象是存在于EDTA抗凝血中的一种休外现象,这种现象是血小板钻附在成熟中性多核细胞周围或者偶尔勃附在其他细胞周围呈卫星状分布而得名。这种现象的发生率为1.2万分之一,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有时候与机体的自身免疫过程有关,但大多数情况下与特殊

如何识别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例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脑血管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血液透析、动静脉导管留置等治疗和操作。出血是肝素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少数患者在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时,出现以血小板计数降低、血栓形成、皮肤坏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称为肝素诱导

关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原则介绍

  (一)西医治疗: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首先为病因处理,例如对于ITP,可以采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脾切除治疗;对于AA可采用免疫抑制方案等治疗。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失患者的出血症状,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血小板减少情况。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析

  在该类疾病中血小板数量正常,但不能正常地形成血栓并且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可能是由于内源性的血小板缺陷,也可能是由于外源性因素改变了在其正常的血小板功能而引起的。血小板的缺陷可能是遗传性的或获得性的。止凝血的凝血阶段的试验(例如PTT和PT)在大多情况下(但并非全部)是正常的。由于普遍

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为何显著减少

一般情况下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增多,是因代偿机制作用、红细胞生成增加所致。如果骨髓幼红细胞增生而网织红细胞绝对数不增加,提示幼红细胞有无效性生成,即髓内溶血。

关于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简介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组少见的遗传性血小板异常疾病,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并往往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患者自幼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并有血小板减少的家族史。根据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性染色体隐性遗传。

概述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及常见疾病

  外周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异常减少(采用血小板直接计数法时低于10^10/L)的现象。通常情况下,血小板

关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的简介

  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广泛性或局限性皮肤、粘膜下出血,形成皮肤粘膜的红色或暗红色色斑,压之退色者. 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见于白血病。出血严重,特别是颅内大量出血时会危及生命。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与白血病的区别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出血,在发病前期,皮肤会出现针扎样红点,之后会发展成块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的大小不等,小的如黄豆粒,大的能达到手掌那么大。 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部位一般在体表皮肤比较松弛的部位,如颈部、眼睛周围、下肢等,并伴有肿痛,严重的会在口腔黏膜部位出现紫斑。血液中正常血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护理介绍

  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风疹及肝炎等疾病。否则易于诱发或加重病情。  3.急性期或出血量多时。要卧床休息。限制活动。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4.避免外伤跌仆碰撞。以免引起出血。  5.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要密切观察病情

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介绍

  足月产和早产儿的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属不正常,需要输血小板。而早产儿或有并发症的病儿即使血小板计数较高,仍可能因出血需要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因素极为复杂,而且症状也会因不同机体素质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为治疗该病增大了难度,有多种治疗方案可选。  1.血液制品输注  当患者

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的概述

  由于母亲对胎儿不相容的血小板抗原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通过胎盘输入胎儿引起血小板减少。近半数发生在首次妊娠,常见于患儿母亲PLA-1阴性而父亲阳性者。新生儿出生时可见全身散在紫癜,紫斑,病程自限性,一般持续1-2周,很少超过2-4周。约10%并发颅内出血死亡。在严重出血病例可输注母亲洗涤血小板,特

关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的基本介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简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的诊断标准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3.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4.以下五点应具备任何一点  (1)泼尼松治疗有效。  (2)切脾治疗有效。  (3)PalgG增多。  (4)PAC增多,血小板寿命缩短,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急性ITP

治疗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介绍

  预防出血,避免应用损害血小板功能药物。  1.抗纤溶治疗  临床常用的抗纤溶药物包括氨甲环酸和氨基己酸。  2.去氨加压素  去氨加压素常用于治疗轻度出血,可缩短BSS、MHY-9相关疾病患者的出血时间。  3.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  当上述治疗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无效时,可考虑采用重组活

基因变异可导致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新发现一种基因变异可导致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生后止血功能就很差,容易出血。此前,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几种致病基因,但是仍有半数患者的致病基因没有弄清。东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了13个患者家族基因,发现有6个家族中一个名为“ACTN1”

关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析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免疫性、感染性、先天性或遗传性等。免疫性和感染性血小板减少多为破坏增加,先天性或遗传性多为生成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1)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母婴血小板抗原性不合导致婴儿出生时血小板计数常少于30 x l09/L

关于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析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子机制常与基因突变有关,越来越多的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分子机制被阐明。例如Bernard-Soulier综合征是GP1BA(17p13),GP1BB(22q11),GP9(3q21)缺陷导致血小板膜糖蛋白Ib复合物数量异常。MYH9相关性疾病是编码肌球蛋白重链MYH-9的基因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率约(4-5)/10万。ITP以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自发性黏膜出血、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等为临床特点。ITP发病机制复杂,我们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血小板及巨核细胞异常、遗传学背景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