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气相色谱检测丙酮酸的条件

可以试试FFAP柱子,走个程升......阅读全文

丙酮酸的作用

在代谢中的作用丙酮酸是一种酸性较弱的有机酸,分子中同时具有羰基和羧基两个官能团,它除具有羧酸和酮的性质外,还具有α-酮酸的性质,是最简单的α-酮酸(属于羰基酸)。丙酮酸是体内产生的三碳酮酸,它是糖酵解途径的最终产物,在细胞浆中还原成乳酸供能,或进入线粒体内氧化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被氧化成

丙酮酸盐利用试验

酵母浸出粉  5g 磷酸氢二钾  5g 氯化钠  5g 丙酮酸钠  10g 麝香草酚蓝  104mg 蒸馏水  1000ml 除指示剂外,上述试剂加热溶解,调整 pH7.1~7.4后,再加指示剂,用13mm×l00mm试管分装,高压121℃ 15min。 方法:接种被检菌株于上述培养基中,孵育35℃

丙酮酸激酶的作用

  丙酮酸激酶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变为ATP和丙酮酸,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两种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亚型。M1分布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M2分布于脑及肝脏等组织。L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肝、肾及红细胞内。心肌细胞坏死后,PK释放入血,PK的测定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丙酮酸激酶测定介绍

丙酮酸激酶测定:包括荧光斑点试验和PK活性检测。 (1)原理:在二磷酸腺昔(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

丙酮酸激酶测定介绍

  (1)原理:在二磷酸腺昔(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  参考值:正常荧光在20min内消失。l5.0±1.99I

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测定原理】PK 活性测定的原理基本同PK 荧光斑点试验,主要不同的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结果。在10 分钟内、波长340nm 下,测定孵育液中NADH 吸光度的变化,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NADH 减少的量来计算PK 的活性。由于PK 是一种变构酶,在低浓度磷酸烯醇丙酮酸(PEP)时,PK

丙酮酸脱羧酶

丙酮酸脱羧酶是一种催化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的酶(EC4.1.1.1)。它也被称为2-氧代酸羧化酶、α-酮酸羧化酶和丙酮酸脱羧酶。在厌氧条件下,这种酶参与酵母中发生的发酵过程,尤其是酵母属,通过发酵产生乙醇。它也存在于某些鱼类(包括金鱼和鲤鱼)中)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它允许鱼进行乙醇发酵(以及乳酸发酵)

丙酮酸的去路介绍

糖酵解过程的产物丙酮酸有多种分支去路1.生成乙酰辅酶A:丙酮酸在有氧气和线粒体存在时进入线粒体,经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表5-1-2)催化氧化脱羧产生NADH、CO2和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释放的能量在此过程中可产生大量ATP。这是糖的有氧氧化过程。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介绍:  丙酮酸激酶为四聚体,是提供红细胞能量的重要的酶。缺乏此酶,红细胞因能量消耗而破坏。采用比色法。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正常值:  a)比色法:10.1~20U/gHb;  b)荧光斑点法:阴性。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临床意义:  本试验可作为丙酮酸激酶缺陷的诊断试验。  红

丙酮酸激酶的测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PK,ATP:丙酮酸磷酸转移酶。有其他激酶的伴随,这个反应的直接实验:例如,可以应用 P32 标记。由分光光度测定出,这个反应与 LDH 反应偶联,继续 NADH 的氧化反应:实验材料酶样品试剂、试剂盒三乙醇胺-HCl KOHKClMgCl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NADHLDH仪器、耗材

丙酮酸激酶测定的原理

  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

简述丙酮酸激酶的作用

  丙酮酸激酶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变为ATP和丙酮酸,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两种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亚型。M1分布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M2分布于脑及肝脏等组织。L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肝、肾及红细胞内。心肌细胞坏死后,PK释放入血,PK的测定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丙酮酸激酶的功能作用

丙酮酸激酶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变为ATP和丙酮酸,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两种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亚型。M1分布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M2分布于脑及肝脏等组织。L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肝、肾及红细胞内。心肌细胞坏死后,PK释放入血,PK的测定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丙酮酸激酶的测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PK,ATP:丙酮酸磷酸转移酶。有其他激酶的伴随,这个反应的直接实验:例如,可以应用 P32 标记。由分光光度测定出,这个反应与 LDH 反应偶联,继续 NADH 的氧化反应:实验材料 酶样品试剂、试剂盒 三乙醇胺-HCl KOHKClMgCl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NADHLDH仪器

丙酮酸激酶的测定实验

基本方案             实验方法原理 PK,ATP:丙酮酸磷酸转移酶。有其他激酶的伴随,这个反应的直接实验:例如,可以应用 P32 标记。由分光光度测定出,这个反应与 LD

关于丙酮酸激酶的简介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别名丙酮酸磷转称酶、磷酸丙酮酸激酶,其分子质量为:228kDa。在糖酵解系统里,它是催化形成第二个ATP反应的酶。能以磷酸烯醇(phosphoenolpyruv -ate)丙酮酸和ADP生成丙酮酸和ATP·ΔGo1=-7.5kcal。除需要二价

烯醇丙酮酸的概念

中文名称烯醇丙酮酸英文名称enolpyruvic acid定  义丙酮酸的异构体,可自动转化成丙酮酸。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新陈代谢(二级学科)

丙酮酸激酶测定的原理

原理: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K)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

丙酮酸的合成方法

酒石酸脱水脱羧法此法工艺简单易行:将酒石酸与硫酸氢钾混合物在220℃下蒸馏,馏出物再经真空精馏即得丙酮酸。此法的特点是加入导热油之后,在一个均匀体系中进行反应,降低了反应温度,减少氧化程度,可操作性大幅度提高,适合继续反应生成丙酮酸系列产品。其缺点是丙酮酸产率较底,得1g丙酮酸需消耗5g硫酸氢钾。仅

丙酮酸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丙酮酸。中文同义词:2-氧代丙酸;乙酰甲酸;丙酮酸;A-酮基丙酸;乙醯甲酸;丙酮酸PYRUVICACID;乙酰基甲酸;丙酮酸。英文名称:Pyruvicacid。

丙酮酸激酶的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h PK活性开始升高,22~24h PK活性达高峰(为对照值3倍),第2天达峰值(为对照值的4倍);48~72h后逐渐恢复正常。血清PK活性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较高。此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PK活性开始升高和恢复正常均较早,因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延展或再梗死的诊断。但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1)筛检试验:PK荧光斑点法:中等缺乏者(杂合子型)20~60min荧光消失,严重缺乏者(纯合子型)60min荧光不消失。  (2)确诊试验:PK活性检测,中等缺乏者(杂合子型)为正常活性的25%~50%,严重缺乏者(纯合子型)为正常活性的25%以下。

β巯基丙酮酸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β巯基丙酮酸英文名称β-mercaptopyruvate定  义半胱氨酸氧化脱氨的产物,可进一步代谢,其巯基可氧化成硫酸。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新陈代谢(二级学科)

丙酮酸激酶的基本信息

丙酮酸激酶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ADP变为ATP和丙酮酸,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之一,有M型和L型两种同工酶,M型又有M1及M2亚型。M1分布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组织;M2分布于脑及肝脏等组织。L型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肝、肾及红细胞内。心肌细胞坏死后,PK释放入血,PK的测定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概述

  1953年Dacie等首次描述了一组称为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异质性疾病。1954年Selwgn和Daice根据自身溶血试验将这组疾病分为两型,第Ⅰ型自身溶血仅轻度增高 加葡萄糖后可以纠正,第Ⅱ型自身溶血显著增高,加葡萄糖不能纠正 1960年De Gruchy等发现第Ⅱ型患者加三磷腺苷(A

丙酮酸脱羧酶的结构

丙酮酸脱羧酶以二聚体的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二聚体的单体之间共有两个活性位点。该酶含有β-α-β结构,产生平行的β-折叠。它在每个二聚体中包含563个残基亚基;该酶具有很强的单体间吸引力,但二聚体松散地相互作用形成松散的四聚体。

丙酮酸激酶测定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h PK活性开始升高,22~24h PK活性达高峰(为对照值3倍),第2天达峰值(为对照值的4倍);48~72h后逐渐恢复正常。血清PK活性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较高。此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PK活性开始升高和恢复正常均较早,因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延展或再梗死的诊断。

丙酮酸与葡萄糖区别

葡萄糖分子式是C6H12O6,丙酮酸的分子式是C3H4O3.在细胞呼吸过程的第一阶段,一分子的葡萄糖生成两分子的丙酮酸和4个还原氢.

丙酮酸激酶的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h PK活性开始升高,22~24h PK活性达高峰(为对照值3倍),第2天达峰值(为对照值的4倍);48~72h后逐渐恢复正常。血清PK活性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较高。此外,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PK活性开始升高和恢复正常均较早,因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延展或再梗死的诊断。但

苯丙酮酸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苯丙酮酸; 3-苯基丙酮酸; 2-氧代-3-苯基丙酸英文名称:3-Phenylpyruvic acid;2-Oxo-3-phenylpropanoic acid别名:苯基丙酮酸分子量:164.16熔点:150-154 °C沸点:299.1°C at 760 mmHg闪点:148.9°C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