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肝内胆管癌多组学分子特征全景图谱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团队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周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高大明等团队合作,全面解析了肝内胆管癌的分子特征全景,为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于《癌细胞》。 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难,手术切除率低,易转移并累及周边脏器,同时缺乏有效的靶向和免疫治疗,预后极差,术后5年生存率仅20%~30%。因此,急需深入阐明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绘制更精确的基因及分子图谱,为鉴定新的诊治靶点并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人员用262例在中山医院肝外科手术中切除的样本,综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和微生物组等多组学、多维度数据,首次系统性绘制了肝内胆管癌的多维分子图谱,为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精准分子分型、预后判断和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建立了以蛋白质组为核心肝内胆管癌患者的分子分型:......阅读全文

科学家揭示肝内胆管癌多组学分子特征全景图谱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团队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周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高大明等团队合作,全面解析了肝内胆管癌的分子特征全景,为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于《癌细胞》。  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难,手术切除率

Cancer-Cell:樊嘉/周虎绘制肝内胆管癌多组学分子特征全景

  肝内胆管癌(iCCA)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当前手术切除率低,同时缺乏有效的靶向/免疫治疗方案。肝内胆管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基因组突变和肿瘤微环境,可能介导其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因此,迫切需要对iCCA进行“鸟瞰式”研究,绘制其精确的分子图谱,为系统理解肝内胆管癌异质性及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

中国科学家揭示肝癌分子特征全景和个性化诊治新策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等团队借助大规模的蛋白质基因组平台,以高质量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为基础,充分结合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研究,首次实现了对乙肝相关肝癌的多组学、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性分析,为更深入地探索肝癌发生发展机制及指导肝癌的个体化精准诊疗带来了新希望。相关研究成果10月3日

中国科学家绘制全球最“毒”乳腺癌多组学图谱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当天凌晨,国际肿瘤学顶尖期刊《癌细胞》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完成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领衔的,包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执行主任、上海科学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黄薇研究员团队、复

科学家揭示不同肿瘤类型的免疫特征图谱

  肿瘤由于其组织来源、驱动突变和周围组织特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不同的肿瘤之间可能会享有共同的免疫原型,事实上,在特定肿瘤类型中已经鉴定到不同的免疫细胞亚群和免疫治疗响应性之间强大的原型关系。然而,如何从不同的肿瘤中去找到主要的免疫原型仍不清晰。  近日,发表在《Cell》上的一项题为“D

Nature-genetics揭示胆管癌的分子秘密

  由来自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对胆管癌分子基础的了解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采用先进的DNA测序技术绘制出了胆管癌中遭受破坏的人类基因完整目录。该研究小组的研究发现有可能促成胆管癌新疗法,并阐明癌症研究中的一些最古老的问

Cell重磅!揭秘肝癌多维蛋白组学最新成果

  2019年10月3日,国际顶尖期刊《cell》(SCI影响因子 36.216)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中科院药物所周虎研究员团队、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高大明研究员团队、美国“登月计划”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协作组(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ell:中国团队发布首个肺腺癌分子全景图谱助力精准医学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其中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是非小细胞肺癌中最普遍的分型,大约占所有恶性肺肿瘤的一半。已有研究发现,LUAD中最常见的体细胞突变是TP53、KRAS、KEAP1

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正常情况下肝星状细胞处于静止状态。当肝脏受到炎症或机械刺激等损伤时,肝星状细胞被激活,其表型由静止型转变 为激活型。肝星状细胞位于肝窦周Disse 腔内,约占肝脏所有细胞的13%。在规HE染色的肝组织切片中,不能显示星状细胞,但可用免疫组织化学将其定位,并可将其分离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正常情况下肝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空间多组学技术

  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广敦课题组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上,发表了题为Simultaneous profiling of spatial gene expression and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during mou

Cell:科学家绘制出神经元细胞表面所有蛋白全景图谱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重点研究特殊细胞表面覆盖的蛋白质,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阐明机体发育过程中脑细胞如何形成精细化的网络。这就好比是撒了一张小网,如今研究者就能利用这种新技术将果蝇大脑中神经元表面的所有

科学家合作构建再生生物学多组学数据库

  随着细胞重编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再生生物学进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助力解决组织替代、功能修复、衰老干预、疾病治疗等一系列生命医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难题。面对科学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亟需建立以再生生物学为核心的开放数据库,以存储世界范围内的组学研究数据为基础,推动再

我科学家首次详尽揭示肝癌免疫图谱

  对研发抗癌新药意义重大  近日,我国科学家对取自多个肝癌患者的5000余个T细胞逐个进行了基因测序,从而勾勒出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图谱,这是世界上首次对癌症患者体内的T细胞在单细胞层面上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详尽分析,为未来发现肝癌及其他癌症的免疫疗法奠定了基础。  这项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IOPI

分子遗传学词汇基因内抑制

中文名称:基因内抑制英文名称:intragenic suppression定  义:同一基因内部在不同部位的第二次突变而使其恢复野生型表型。应用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分子遗传学(二级学科)

分子遗传学词汇基因内重组

中文名称:基因内重组英文名称:intragenic recombination定  义:同一顺反子内不同突变位点间的重组。应用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分子遗传学(二级学科)

全球肝内胆管癌死亡率升高-肝外胆管癌死亡率趋于平稳

  肝内胆管癌(ICC)和肝外胆管癌(ECC)由于其诊断和鉴别相对困难,目前所能得到明确的研究结果较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种肿瘤的死亡率趋势不尽一致。  近期意大利米兰大学生物医学与临床科学系的Paola Bertuccio教授联合多位意大利及美国学者对全球32个国家1995-2016年登记的I

科学家发布生物进化与多组学综合分析软件

  随着二代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三代、四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生物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被解读出来,多组学数据呈现爆发性增长的态势。然而,数据的高效挖掘和深度解析却是生物学家面临的又一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隶属的中科院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专家点评Cell肺腺癌的帽子戏法-多组学整合精准医学来临

  肺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五年存活率不足20%【2】。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是非小细胞肺癌中最普遍存在的分型,大约占所有恶性肺肿瘤的一半【3】。LUAD最普遍的风险因素是吸烟,其他的风险还包括暴露在致癌物以及户外空气污染等等【4

2017多组学研究与临床转化前沿论坛在上海隆重开幕

  4月21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7多组学研究与临床转化前沿论坛在上海隆重开幕。本次会议多组学研究和临床转化研讨会以迈向临床精准医疗为主题,聚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联用研究临床疾病,以及多组学数据的整合交叉分析应用,会议涉及基因变异、测序分析、转录调控、代谢研究、R

首创全基因组大数据的高精度计算技术揭示癌症复杂性

  2月6日出版的《自然》集中发表了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泛癌全基因组分析协作组(PCAWG)完成的6篇论文,分别聚焦泛癌全基因组数据画像、肿瘤体细胞突变的路径图谱、非编码区的驱动突变特征、基因组结构突变的特征模式、复现肿瘤的演化历程和多组学荟萃的RNA变化规律六个方面。同日,PCAWG还在

分子遗传学词汇顺反子内互补测验

中文名称:顺反子内互补测验定义:顺反子内互补测验是用于确定突变基因的功能关系的方法。

Cell:单细胞测序绘制骨髓基质细胞全景图谱

  最新发布在Cell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单细胞测序可以绘制骨髓基质细胞的完整类群,并为白血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这一新研究由美国哈佛大学的David T. Scadden教授和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Broad研究所的Aviv Regev团队合作而成。他们创新地使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

科学家揭示水稻根单细胞异质性和分化全景图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佳伟研究组系统揭示了水稻根单细胞异质性,描绘了水稻根表皮细胞和基本组织细胞的分化轨迹,明确了在根尖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与基因染色质可及性的相关性,并同时阐明了单子叶植物水稻和双子叶植物拟南芥在根尖细胞类型上的进化保守性。该研究成果4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祝贺!中国科学家组团攻关,取得重大成果

日前,由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26个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绘制出了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14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自主进行本国人群全景图谱式泛基因组研究所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果。基因研究是当代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方向,人类的基因

多组学测序测序技术揭示CNV对NFPanNETs预后的预测价值

  近日,由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士领衔,北京协和医院吴文铭团队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吴逵团队合作在Gut杂志上发表了题为Whole-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 distinct genetic bases for insulinomasand non-functional

研究揭示关键酶分子调控NASH中的肝损伤

  在美国,多达12%的成年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这是一种恶性疾病,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癌。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NASH发病过程中肝细胞死亡的分子途径,并有效抑制了NASH小鼠模型中的肝损伤严重性。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糖尿病与代谢健康研

烟草所研究揭示生姜香气特征分子形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质量与安全创新团队利用感官组学技术,从分子水平揭示了生姜香气特征的形成机制,为生姜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成果于4月10日在线发表于《农业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   生姜有“

中国科学家揭示人类眼眶形状特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邢松与南非同行合作,共同揭示了人类眼眶形状的表现特点、眼眶不同部位的变异情况以及人群之间的差异情况。日 前,国际专业期刊《人类科学》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大量研究证实,人类骨性眼眶形状具有明显的演化变化与人群差异,人类眼眶形状在古人类演

科学家揭示肿瘤细胞迁移分子机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课题组与中科院动物所刘峰小组合作发现,细胞黏附分子CD146作为Wnt5a的受体,激活了非经典Wnt通路,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自阎锡蕴课题组首次报道CD146是肿瘤血管新靶点以来,CD146已逐渐成为肿瘤靶向治疗领域

研究揭示肺腺鳞癌转分化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

  2月1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季红斌研究组、陈洛南研究组,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unteracting lineage-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