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松果体瘤是一种恶性腺瘤,包含有两种细胞,一种是大圆形或多角形的细胞,染色深,核大而呈圆形。此种细胞多聚成团状,为松果体细胞;另一种为小细胞,胞浆少,核小而深染,多见于中小血管的周围。松果体瘤依其部位可分成三类。 1.松果体瘤类似正常松果体发展的各阶段,可以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 2.由神经组织分化而来的,称为成胶质细胞的松果体瘤。 3.在胚胎与组织学上均与室管膜有关,称为松果体室管膜瘤。 第二类与第三类松果体瘤又称为松果体外松果体瘤,第一类系起源于松果体,称为松果体内松果体瘤。 发病机制:松果体由间脑背面在第三脑室顶向正中线突出而形成,因其解剖位置深在,与四周重要结构毗邻,以往认为;松果体系退化无用的器官、现已证明松果体与垂体、性腺、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等内分泌功能有关,所以松果体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临床表现 男女发病之比为3∶1,大多发病于 15~27岁之间,其症状主要决定于解剖位置,即邻近四......阅读全文

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松果体瘤是一种恶性腺瘤,包含有两种细胞,一种是大圆形或多角形的细胞,染色深,核大而呈圆形。此种细胞多聚成团状,为松果体细胞;另一种为小细胞,胞浆少,核小而深染,多见于中小血管的周围。松果体瘤依其部位可分成三类。  1.松果体瘤类似正常松果体发展的各阶段,可以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

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病因

  松果体瘤是一种恶性腺瘤,包含有两种细胞,一种是大圆形或多角形的细胞,染色深,核大而呈圆形。此种细胞多聚成团状,为松果体细胞;另一种为小细胞,胞浆少,核小而深染,多见于中小血管的周围。松果体瘤依其部位可分成三类。  1.松果体瘤类似正常松果体发展的各阶段,可以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  2.

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男女发病之比为3∶1,大多发病于 15~27岁之间,其症状主要决定于解剖位置,即邻近四叠体、导水管、视丘和小脑的受损情况。  1.因肿瘤阻塞导水管而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发生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和视力减退等,这些症状一般出现较早。  2.肿瘤压迫四叠体和第Ⅳ、Ⅴ颅神经核

关于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病因分析

  1.松果体瘤类似正常松果体发展的各阶段,可以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  2.由神经组织分化而来的,称为成胶质细胞的松果体瘤。  3.在胚胎与组织学上均与室管膜有关,称为松果体室管膜瘤。  第二类与第三类松果体瘤又称为松果体外松果体瘤,第一类系起源于松果体,称为松果体内松果体瘤。  发病机制

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男女发病之比为3∶1,大多发病于 15~27岁之间,其症状主要决定于解剖位置,即邻近四叠体、导水管、视丘和小脑的受损情况。  1.因肿瘤阻塞导水管而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发生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和视力减退等,这些症状一般出现较早。  2.肿瘤压迫四叠体和第Ⅳ、Ⅴ颅神经核,出现眼球同

概述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男女发病之比为3∶1,大多发病于 15~27岁之间,其症状主要决定于解剖位置,即邻近四叠体、导水管、视丘和小脑的受损情况。  1.因肿瘤阻塞导水管而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发生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和视力减退等,这些症状一般出现较早。  2.肿瘤压迫四叠体和第Ⅳ、Ⅴ颅神经核,出现眼球同

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可以诊断。有时尚须X线平片、脑室造影和脑血管造影、头颅断层或CT扫描。

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概述

  松果体肿瘤综合征,又名:Frankl-Hochwart综合征;松果体-神经-眼综合征。  1909年Frankl-Hoehwart首先报道本征。我国文献1958年及1962年北京协和医院等分别报道1例,1963年涂通今等及陈公白等报道松果体瘤的外科手术治疗,蔡振通报道松果体瘤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

小儿松果体区肿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除畸胎瘤有完整包膜,为局限性非侵袭性生长,其余肿瘤大多呈侵袭性生长,并可沿脑脊液发生播散性种植或远处转移如骨、肝及淋巴结等。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肿瘤阻塞 三脑室出口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及颅高压。  2.邻近结构受压症 如压迫中脑四叠体上丘导致双眼不能上视,下丘脑内侧、膝状体受压,可

关于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简介

  松果体瘤是一种恶性腺瘤,包含有两种细胞,一种是大圆形或多角形的细胞,染色深,核大而呈圆形。此种细胞多聚成团状,为松果体细胞;另一种为小细胞,胞浆少,核小而深染,多见于中小血管的周围。松果体瘤依其部位可分成三类。

关于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概述

  松果体肿瘤综合征,又名:Frankl-Hochwart综合征;松果体-神经-眼综合征。  1909年Frankl-Hoehwart首先报道本征。我国文献1958年及1962年北京协和医院等分别报道1例,1963年涂通今等及陈公白等报道松果体瘤的外科手术治疗,蔡振通报道松果体瘤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

小儿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  肿瘤突向三脑室后部或向前下发展使导水管狭窄及闭锁,可早期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致使颅内压增高。  2.临近脑受压症状  肿瘤压迫四叠体上丘可出现双眼上视困难、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光反射消失;肿瘤生长压迫下丘及内侧膝状体可出现耳鸣或听力下降;肿瘤向下发展压迫小脑上脚或上蚓部可出现躯干性共

松果体瘤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

  辅助检查  头颅CT扫描核磁共振检查可发现肿瘤并做定位诊断。  松果体区域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因病灶的位置不同而不同,临床表现很大程度取决于瘤灶大小及对周围神经结构的侵入程度。  1.脑水肿 松果体区域的肿瘤侵入第三脑室致使阻塞引起颅内压升高,常见症状为昏睡、头痛、呕吐、精神异常,一般来说阻塞越急剧

小儿肝肿瘤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肝癌的病因,经过许多研究,虽有一定认识,但其原因迄今尚未明了,目前研究认为致病因素:  1.肝硬化  肝细胞肝癌的患者约80%合并有肝炎肝硬化,而且多数病人是大结节性肝硬化,这可能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纤维间隔形成、残留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形成小叶,在反复增生过程中肝细胞可

脑干肿瘤的病理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理病因  七情(55%):  本病发病原因暂不明确。脑干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中医认为此病多由于惊恐或大怒,或衰哭忧郁,使气血流行失常,抵抗力减弱,病邪乘虚而入,发为癌瘤。  发病机制  脑干肿瘤多位于脑桥,呈膨胀性生长,可沿神经纤维束向上或向下延伸。星形细胞瘤可以发生

副肿瘤综合征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病因  Croft 报道1465 例肿瘤患者,6.6%的患者有肢体远端无力或轻微周围神经病,结合电生理学检查发病率更高。小细胞肺癌及卵巢肿瘤患者PNS 病变的发病率较高,2%~5%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Lambert-Eaton 肌无力综合征,约2/3的Lambert-Eaton 综合征病人患小细

副肿瘤综合征发的症状体征及病因

  症状体征  1.副肿瘤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 如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等。副肿瘤综合征可分10 余种,根据受损部位不同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体征。副肿瘤综合征按主要累及的部位可分为:  (1)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小脑变性(PCD)、副肿瘤性脑脊髓炎(PEM)、副肿瘤性斜

预激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预激的病因是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以外的先天性房室附加通道(简称旁路)存在。患者大多无器质性心脏病。也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如三尖瓣下移、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等。  临床表现  单纯预激并无症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一般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并发房扑或房颤者,心室率多在200次/min

Cowden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本征病因目前尚无定论,因有约1/3的患者在家族内发生,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故一般认为属先天性疾患,但其遗传背景尚未明确。1981年Ruschak报道本征可见免疫系统异常,表现为T淋巴细胞缺乏和功能低下。1985年小森报告,患者肢端血淋巴细胞分类。OKT3、OKT4和具有辅助功能的淋巴细胞

关于松果体肿瘤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介绍

  1、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可以诊断。有时尚须X线平片、脑室造影和脑血管造影、头颅断层或CT扫描。  2、治疗  松果体瘤手术死亡率很高,一般持慎重态度,仅采取减压性措施和放射治疗,以防止转移和复发。

松果体瘤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应注意区分位于松果体区以外部位发生的肿瘤,如脑膜瘤血管瘤;邻近部位如脑干小脑蚓部等的肿瘤;松果体囊肿等这些疾病与松果体肿瘤的区别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若有性早熟则生殖细胞瘤可能性大,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一)下丘脑综合征:  1、临床表现:  下丘脑体积虽小其功能十分复杂,由于病

小儿松果体区肿瘤的检查及鉴别

  检查  1.头颅X线平片  除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外,生殖细胞瘤可见病理性钙化斑。  2.CT检查  松果体细胞瘤多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病灶,等高混杂密度,有散在的钙化,发生室管膜下转移时可见脑室周围带状、略高密度的病灶。生殖细胞瘤边界不规则,有时呈蝴蝶状,多有弹丸状钙化,有的可见侧脑室内播散,可以此

小儿松果体区肿瘤的鉴别及诊断

  鉴别  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脑积水,共济失调等疾病相鉴别,辅助检查MRI检查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诊断  患儿有颅内压增高及双眼上视困难时,应考虑三脑室后部肿瘤的可能性,如男童伴有性早熟者应考虑松果体区的畸胎瘤。  脑脊液中脱落肿瘤细胞学的检查对诊断有帮助;血清和脑脊液中肿瘤标记物绒

副肿瘤综合征的病因

  Croft 报道1465 例肿瘤患者,6.6%的患者有肢体远端无力或轻微周围神经病,结合电生理学检查发病率更高。小细胞肺癌及卵巢肿瘤患者PNS 病变的发病率较高,2%~5%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Lambert-Eaton 肌无力综合征,约2/3的Lambert-Eaton 综合征病人患小细胞肺癌,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胆汁或胰液分泌不足、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小肠运动障碍、小肠血循环或淋巴循环障碍、小肠本身的病变等。  临床表现  1.症状  大部分患者有腹泻。大便次数从数次到十余次不等,腹泻和腹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腹泻一般多为“脂肪泻”,脂肪泻的特点是大便量多,色淡棕或黄色、灰色,便不成形,味恶臭,

肝心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患有肝脏疾病时,可因①肝细胞功能不全产生心肌毒性作用;②心肌炎症;③发热;④植物神经功能异常;⑤心肌代谢增加和贫血所致心肌缺血及血管运动障碍;⑥心肌内局部电解质不平衡;⑦血浆蛋白异常;⑧心肌代谢异常;⑨内分泌功能紊乱;⑩神经反射机制受累,引起周围循环调节功能障碍等众多原因促发本征。  临

类癌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类癌细胞可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及前列腺素等。5-羟色胺来源于食物中的色胺酸。在发生类癌后,食物中的色胺酸有60%在类癌细胞中转变为5-羟色胺,因此在类癌患者血液中的5-羟色胺有明显的增加。  缓激肽是引起临床表现的另一种比较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类癌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类癌细胞可产生多种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及前列腺素等。5-羟色胺来源于食物中的色胺酸。在发生类癌后,食物中的色胺酸有60%在类癌细胞中转变为5-羟色胺,因此在类癌患者血液中的5-羟色胺有明显的增加。  缓激肽是引起临床表现的另一种比较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无脾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  在胚胎4~5周,由于某些致畸因素的作用,造成胚胎发育中止而形成的多种畸形;在胚胎发育24~27周时,正好是肺静脉发育以及胃、十二指肠最后固定的时期,此阶段的某些致病因素可能会造成本病。  1.致畸因素  可能由于怀孕时有病毒感染,造成胚胎发育中止而形成的多种畸形,以

空鞍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1.原发性空鞍  本病的发生原因尚未充分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先天性鞍隔发育缺陷  在鞍隔发育缺陷的基础上脑脊液向鞍内的搏动性压力增加,在此种压力的持续作用下,使蛛网膜挤入鞍窝。但鞍隔发育缺陷并非造成空泡蝶鞍的惟一因素。  (2)肿大的垂体缩小后发生空鞍  例如,妇女妊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