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孙敬良追思会在沪举行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发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总体和卫星工程专家,中国运载火箭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孙敬良同志的追思会1月5日在沪举行。 2022年12月28日,孙敬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孙敬良先后担任风暴一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遥感卫星一号、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 孙敬良的航天生涯,是和中国的航天事业共同前进、同步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他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风暴一号改进型火箭的研制,确保了1981年“一箭三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他使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至今牢牢地占据着中国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半壁江山”;他率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连续3次实现“龙抬头”。他60多岁“华丽转身”,成了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所......阅读全文

痛别|运载火箭总体和卫星工程专家孙敬良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原科技委主任孙敬良同志,于2022年12月28日2时3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孙敬良院士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

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孙敬良追思会在沪举行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发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运载火箭总体和卫星工程专家,中国运载火箭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孙敬良同志的追思会1月5日在沪举行。  2022年12月28日,孙敬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孙敬良先后担任风暴一号、长

梁敬魁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敬魁同志,于2019年1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梁敬魁同志1931年4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0年2月在苏联科学院获技术科

孙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

孙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是跨地区、跨领域的,主要是国家投入的科研项目产生的数据。因为没有规定科研数据必须汇集到平台,我们需要通过运行机制将分散的数据收集起来,相比于林业、农业由主管部门汇集数据,我们的难度更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

哀悼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陈敬熊,1921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47年6月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1950年6月在上海交大电信研究生毕业。曾担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

百岁院士陈敬熊的科学人生

  2021年10月16日,陈敬熊院士将迎来百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回顾陈院士波澜壮阔的科学人生,共同祝愿陈敬熊院士百岁生日快乐!陈敬熊院士  1954年,陈敬熊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他写道:“旧社会贫穷落后,任人欺凌,其原因所在是科学技术太落后,一切物质文明包括飞

朱兆良院士:躬身沃土辟新路

  从事土壤植物营养研究60多年来,朱兆良院士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潜心研究,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并不遗余力促进国际合作,同时又高瞻远瞩,带动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向纵深发展,开辟新领域。  朱兆良,我国著名土壤植物营养专家,土壤氮素转化与管理研究的拓荒者和学科带头人。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

孙枢院士:科研结构问题亟待关注

   前些日子看到有关部门发布的科技工作的一些统计报告,若干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事关我国科研工作的结构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研发)工作的结构,同我国今后研发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有重要关系,于是想提出来作一点讨论。   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工程学和技术的进步对国家和全球经济增

孙曼霁院士逝世,享年91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385.shtm 孙曼霁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图澎湃新闻记者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方面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化药理学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原研究员、博士生

孙学军:蒲慕明院士评论大脑研究计划

  美国和欧盟分别于2013年分别公布了大型脑科学计划,提出发展创新性的神经科学技术的新举措。最近,美国NIH工作组对美国脑研究计划项目进行了细化,提出经过10年投入45亿美元的研究建议。  大型脑科学计划的启动,说明很多政府已将人脑研究提高到国家议程的层面。全球共同推进对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梁敬魁院士获2011年卢嘉锡化学奖

  2011年度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获得者颁奖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颁奖仪式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举行。基金会理事长洪茂椿院士,理事吴新涛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构所副所长黄艺东共同为2011年度卢

中国科学家孙良亭获首届瑞查得杰勒奖

在美国芝加哥日前举行的第18届国际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会议上,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良亭因其在全永磁ECR离子源技术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首届“瑞查得杰勒奖”。 ECR离子源是产生高电荷态强流离子束最有效的装置,在加速器、核物理、原子物理、表面物理及半导体工业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

孙龙德院士:挖好人才这座富矿

   “兴废由人事”。纵观一国家一地区一企业的历史,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则一国兴、一地兴、一企兴;不能吸引人才,不能人尽其才,则国家落后、地方衰败、企业破产。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舜之用大禹,则洪水疏,百姓安,四海归;商汤之见伊尹,视之为良药,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秦之用商鞅,

孙博华当选南非科学院院士

  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教授、校务委员博士,因在应用力学、智能结构和微机电陀螺芯片等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在2010年举行的南非科学院院士遴选中获得院士称号,并于同年入选为南非皇家学会会员。南非科学院()汇聚了南非各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专家和学者,现有院士338人。  孙博华1983年毕业

吴岳良院士:科技创新点亮强国之路

   ■吴岳良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认识功能和思想解放功能。科学技术发展更是不断促使世界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蒸汽、电气时代到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直接带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化文明程度也会随之大幅度提升。可以说科技进步是衡

孙燕院士:中式卷烟减害须有临床证据

  “没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无法证明中式卷烟减轻了毒害。”昨日(4月16日),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建议,相关部门应组织临床试验,用数据证明所谓“降焦减害”的中式卷烟,是否真的能降低危害。  孙燕院士是上周联名反对“‘中式卷烟’项目入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30位院

孙九林院士:科学数据是重要战略资源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我非常高兴。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为科学数据共享鼓与呼了几十年,相信《办法》对其他科技工作者也是极大鼓舞。  数据共享应用是国际通行经验。比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立数据自由方面的法规,90年代开始提出数据开放共享的概念,建了9个

中科院院士孙大业情系“创新团队”

【核心提示】他是我国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植物中存在多肽第一信使”的专家之一。他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的“胞外钙调素是植物多肽第一信使”的学术观点,被国外专家认为“可能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将为细胞生物学作出突出贡献。”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河北师大教授孙大业。他与他的学生在

俞梦孙院士:展望人类健康系统工程

  人类健康工程的提出  当前的医学模式主要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这种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医学的现代化、专门化、精细化和商业化。医学的现代化体现在医院的信息化和规模化,导致高新技术的过度应用;医学的专门化表现在分科的细化,导致专科医生匠人化,失去了整体性,反而易导致错误行为;医学

梁敬魁院士获2011年度卢嘉锡化学奖

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颁奖   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颁奖仪式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举行。基金会理事长洪茂椿院士,理事吴新涛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构所副所长黄艺东共同为2011年度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的获得者

孙学良Angew:原位XAS结合FDMNES揭示尖晶石相转变可逆过程

▲第一作者: 肖必威,刘晗硕,陈宁;通讯作者: 孙学良&Gianluigi Botton&蔡梅通讯单位: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美国通用汽车论文DOI:10.1002/anie.202005337全文速览  近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教授课题组与麦克马斯特大学Gianluig

孙宝国院士:食品安全应重塑信任体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民生,要想实现中国梦,首先就要注重食品安全管理。总体来看,国内的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但事实上问题仍在发生,中国食品安全依然处于高发期。  由于国内油、盐、酱、醋、肉、蛋、奶、粮食、果蔬、水产品以及各种加工食品都出现过安全事件,消费者

孙大文当选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记者今天(5月18日)从广东省侨务部门获悉,最近,国际食品科学院(IAFoST)增选新院士,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再获殊荣,当选为该院新院士。    “科学院全体院士一致认定你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食品科学与技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选举你为这一著名组织的成员,”

孙鸿烈院士:我深深眷恋的青藏高原

  1976年,我们在阿里考察时,几乎每天都要爬到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这样才能看到海拔高度变化后自然条件的变化。那时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喘几口气。晚上宿营,也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几乎每晚睡觉都头痛。即使夏天也很冷,晚上小河都结了冰,每早用棍子或石头把冰砸个窟窿,再把冰水舀起来。水太凉,我们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等4个院士为肿瘤防治支招

四院士共同探讨肿瘤防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 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 4月15日,一个普通的周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门诊楼前的广场上却是人头攒动。 一场由该院各科主任以及正副主任医师组成的百名专家团队的义诊活动正在进行,以往可

朱兆良院士:规模化经营将促进农技推广

朱兆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村征地,强调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的农民生产合作组织,是鼓励把分散在各处的农民联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对此,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朱兆良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吴岳良院士谈科学教育:整合资源才有希望

  一个春天的一个周末,记者来到北京市101中学的体育馆。在这里,聚集着众多参加第35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他们热情地向参观者展示着自己的科技创新作品。  “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应该成为我们国家科技人才培养链上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与大赛同期举行的“中外教师科技教育创新论坛”上,中国

著名材料科学家陈国良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金属学会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陈国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5月25日上午10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陈国良,1934年3月出生,江苏宜兴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曾在美国哥伦比亚

孙枢院士:智库支撑队伍要扩大加强

孙枢  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四个主要目标之一。近日,中科院院士孙枢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谈到,智库建设的支持队伍还要进一步扩大加强,要加快建设以中青年专家为主的智库支持机构。  “几十年经验证明,在学部基础上能够建成高端科技智库,能够为国家发展进行高质量的咨询工

孙大文当选国际制冷科学院院士

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孙大文近日收到了国际制冷科学院颁发的院士证书。 国际制冷科学院旨在解决制冷与低温工程、空调、食品加工与储存、低温医学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问题。国际制冷科学院院士荣誉代表了制冷领域的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