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

病原体经上呼吸道侵入后,在局部单核巨噬细胞中繁殖,通过血行散布至肺等器官病变常见于肺部也累及网状内皮系统。肺部病变主要是小叶性及间质性肺炎,从肺门至周边,以下肺为显肺泡有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肺泡腔可充满液体,偶见出血及大量纤维蛋白渗出。肺泡壁和肺间质组织明显增厚,出现水肿及坏死。肝脏有炎症及小灶性坏死,脾可肿大。胸膜、心、肾、神经系统及消化道可出现病变在肺巨噬细胞、心包和心肌、肝星形细胞内均可见到嗜碱性包涵体。......阅读全文

简述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

  病原体经上呼吸道侵入后,在局部单核巨噬细胞中繁殖,通过血行散布至肺等器官病变常见于肺部也累及网状内皮系统。肺部病变主要是小叶性及间质性肺炎,从肺门至周边,以下肺为显肺泡有炎症细胞浸润和渗出,肺泡腔可充满液体,偶见出血及大量纤维蛋白渗出。肺泡壁和肺间质组织明显增厚,出现水肿及坏死。肝脏有炎症及小灶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

  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通常累及肠道,病原体经粪便排出体外。鹦鹉热衣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鸟粪中可存活数月。鸟-人的感染方式是气溶胶呼吸道吸入。有报道鹦鹉热衣原体存在人-人传播途径,但罕见。鹦鹉热衣原体经呼吸道吸入体内后首先进入肝和脾的网状内皮细胞增殖,再经血液进入肺和其他器官,所以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病源为鹦鹉热衣原体,鹦鹉为主要传染源。本病可通过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或通过排泄物污染尘埃而间接传染。  发病机制  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通常累及肠道,病原体经粪便排出体外。鹦鹉热衣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鸟粪中可存活数月。鸟-人的感染方式是气溶胶呼吸道吸入。有报

简述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 5~21天,短者3天,长者45天。  2.症状 起病急骤,突然高热达39~40℃,可伴有恶寒战栗。有剧烈而弥漫性的头痛,可持续7~10天。常大汗不止并有恶心呕吐。有肌痛、咽痛及胸痛等。肌痛累及全身,尤其是躯干和四肢,严重时甚至难以独立。多数患者都有呼吸道症状,咳嗽多发生在第3~6病日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及并发症

  发病机制  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通常累及肠道,病原体经粪便排出体外。鹦鹉热衣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鸟粪中可存活数月。鸟-人的感染方式是气溶胶呼吸道吸入。有报道鹦鹉热衣原体存在人-人传播途径,但罕见。鹦鹉热衣原体经呼吸道吸入体内后首先进入肝和脾的网状内皮细胞增殖,再经血液进入肺和其他

如何诊断鹦鹉热衣原体感染?

  对暴发流行时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在多发特定职业人群中,根据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接触史等,也不难诊断。根据病原学血清学的阳性结果,即可作出确诊。但在散发病例中误诊率高达80%~100%。  鉴别诊断:  急性期应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Q热及病毒性感染等发热疾病相鉴别。一旦肺部出现病变及呼

预防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简介

  对禽类养殖场、鸟类市场及运输过程实行严格的检疫。对被感染的场所和房舍应消毒处理和检疫监督。在鸟类密集装运前后可在饲料中掺拌四环素以加强预防。必要时必须采取检疫和隔离观察措施  从本病的复发和再感染看似无持久而充分的免疫力接种疫苗的效果仍不理想,对易感人群尚少有力的防护手段,故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尤

关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简介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鸟疫)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人类感染主要是由排菌鸟及其污染物引起的,故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通常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特征一般症状颇似感冒,但多数患者都出现肺炎

治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简介

  四环素0.5g,4次/d口服;或多西环素100mg2次/d口服,10~14天为1疗程。一般服药48h后,绝大多数患者均可退热,但必须继续服用至少3~7天,为防止复发可继续服药至21天。若不能口服时,可用四环素0.5g加入葡萄糖液200ml中静脉滴注。也可用青霉素G,每日200万U,肌注或静滴。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发病原因

  病源为鹦鹉热衣原体,鹦鹉为主要传染源。本病可通过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或通过排泄物污染尘埃而间接传染。

关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预后介绍

  多数患者退热后经1~3周即可恢复。若3个月内又出现症状即为复发复发率约为21%再感染次数不等,或有2~5次之多,但也有8~12年的带菌过程中反复发病的。抗生素应用前的病死率为20%~40%,今已降至2%以下。并发症今虽已不多见,但如心肌炎、肝炎、脓胸、栓塞性静脉炎等仍需注意。

关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病因分析

  衣原体隶属于衣原体目(Chlamydiales)衣原体科(Chlamydiaceae)的衣原体属(Chlamydia),共有4种: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及牛羊衣原体(C.pecorum)后者未发现对人类有致病。它们是能通过除菌滤器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在无活细胞培养基上不能增殖,而是

关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检查介绍

  1、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有增减淋巴细胞始终正常,嗜酸细胞减少,多数患者呈核左移或出现中毒颗粒,血沉加快。  急性期患者血、痰、鼻咽分泌物或活检标本中分离病原体,阳性率通常仅11%~17%,且有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故少用于诊断。  取发病2周内及恢复期(6周后)的血清做补体结合试

简述多重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

  1.临床疾病谱  多重感染常见于吸入性肺炎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医院内肺炎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免疫受损害宿主肺炎和其他各种重症肺炎。  2.危险因素  老年、基础疾病(慢性气道疾病、糖尿病、肾衰竭、心功能不全等)、意识障碍、酒精中毒、营养不良、免疫抑制、机械通气和其他侵袭性诊疗技术(如纤支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鉴别及发病原因

  鉴别  急性期应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Q热及病毒性感染等发热疾病相鉴别。一旦肺部出现病变及呼吸道症状时,应与细菌性肺炎鉴别。细菌性肺炎主要有感染性和理化性如放射线、毒气、药物以及变态反应性如过敏性肺炎等,临床所见绝大多数为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简述烧伤后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

  烧伤后肺部感染的病理变化基本上是炎症变化,依病变性质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病理变化直接与病原菌的特性有关,包括病原体种类、数量、毒性、毒力及抗原的类型。因烧伤后肺部感染常属于医院获得性肺炎,故以小叶性肺炎为主,病变呈双侧分布,小叶或小叶融合性病变。病变性质有多种类型,如渗出性炎症或坏死性渗出性

简述鹦鹉热衣原体的血清学检测

  农业部在2002年8月发布了农业行业标准《动物衣原体病诊断技术》,标准号为NT/T562—2002,并于200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中规定了鹦鹉热衣原体病主要采用:①补体结合试验(CF)的直接法与间接法;②间接血凝试验(IHA)技术。另外,在实际工作中,ELISA实验也广泛用于临床诊断。 

概述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

  早在1874年Juergensen曾发现本病患者。1879年Ritter也曾报道因与笼养的鹦鹉和金翅雀有关而引起称作“肺伤寒”的7例非典型肺炎。后来在欧洲发生过数次暴发流行,至1894年在巴黎暴发流行并确定患病鹦鹉为传染源,而由Morange开始采用鹦鹉热这一病名。  1.分布 本世纪30年代初

简述李斯特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李斯特菌属细胞内寄生菌,不产内毒素,可产生一种溶血性的外毒素。T细胞在清除本菌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较易感染。  细菌可直接累及胎盘、羊水和宫腔或胎儿,造成死胎、早产或新生儿感染,感染部位常能分离到细菌,以婴儿的胃肠道和肺部的细菌密度最高,提示感染由吸入羊水而致,并非血

鹦鹉热衣原体的简介

  鹦鹉热衣原体属于衣原体目(Chlamydiales)、衣原体科(Chlamydiaceae)、衣原体属(Chlamydia)中的一种微生物,严格细胞内寄生。最初认为鹦鹉是该病原体的宿主而将其引起的疾病称为鹦鹉热(psittacosis),又名鸟疫(ornithosis)。

关于肺炎衣原体的发病机制介绍

  肺炎衣原体感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肺炎衣原体侵入人体后,主要引起单核-巨噬细胞反应,肺泡巨噬细胞作为病原体贮存和传播的载体,造成其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感染。在非人哺乳动物如小鼠及猴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感染早期多无症状,大部分在2个月出现肺部病变,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早期局部有多核细胞浸润,以后则为

简述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

  HPV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达宿主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通过微小糜烂面的接触而进入细胞内,停留在感染部位的上皮细胞核内复制并转录。但不进入血液循环,不产生病毒血症。复制和装配后的病毒颗粒先在胞核内聚集,然后释放。又逐渐感染邻近的细胞,使越来越多的宿主细胞被HPV感染,成为自身接种与传播的来源。病毒

简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本菌对蛙及鱼等冷血动物和温血动物均有致病性。可产生黏附因子,对肠上皮细胞具有粘附性,并可产生耐热和不耐热两种肠毒素以及α和β溶血素,细胞毒等毒力因子。本菌还可产生一些蛋白酶使人致病。动物实验表明,小鼠感染后可引起组织损伤、败血症、内毒素休克及死亡。

简述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变形菌属、莫根菌属、普鲁菲登菌属的致病力不强,为条件致病菌,往往在患有原发疾病的病人中引起各种感染,其中以尿路感染最常见,主要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常发生于尿路阻塞性病变的基础上。由于其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产氨,使尿液pH增高,碱性环境有利于变形杆菌生长,并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而易于形成结石。此外,

简述鹦鹉热衣原体的显微镜检查法

  无菌采集患者及病鸟、畜的生物材料,包括血液、病变脏器、流产胎儿及各种分泌物制片。将所采病料(肝、肺、脾)表面火焰消毒后,从其内部无菌取样,涂片,用Giemsa染色,可见EB呈现红色,RB呈蓝紫色。用Stamp氏法染色,结果是在淡绿色背景的衬托下,衣原体呈现鲜红色。碘染色(Rice)法时,低倍镜下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预防

  1、鹦鹉热患者应予隔离,痰液应予消毒。  2、避免接触感染的鹦鹉等鸟类或禽类可预防感染,禽类加工业的工人尤其应注意避免职业接触。  3、加强国际进口检疫和玩赏鸟类的管理,如发现有病动物可屠杀处理或隔离治疗,如在饲料中加金霉素,或用四环素或金霉素浸泡种籽等,均有治疗作用。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检查

  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鹦鹉热衣原体的培养,取鼻咽部或咽后壁拭子、气管和支气管吸出物、肺泡灌洗液等标本培养,分离物可用鹦鹉热衣原体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  应用PCR试验对上述标本进行检测对诊断有很大帮助,但需要注意质量控制,防止出现假阳性结果。  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F)是目前国际上标准的且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鉴别

  急性期应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Q热及病毒性感染等发热疾病相鉴别。一旦肺部出现病变及呼吸道症状时,应与细菌性肺炎鉴别。细菌性肺炎主要有感染性和理化性如放射线、毒气、药物以及变态反应性如过敏性肺炎等,临床所见绝大多数为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的基本形态

  鹦鹉热衣原体为革兰氏阴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直径0.3μm、0.4μm。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相似,但没有或有微量胞壁酸,细胞壁上有属特异脂多糖抗原。细胞质中有DNA和RNA,并有不完全的酶系统,在宿主细胞质的空泡内增生,具有特异性包涵体。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症状

  鹦鹉热潜伏期为1~2周。临床症状可以是轻度的或一过性的流感样症状,也可以是急性发病,伴有高热,剧烈的头痛和肺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类似肺炎衣原体肺炎,开始有发热、寒战、头痛、出汗和许多其他常见的全身和呼吸道症状,如不适、关节痛、肌痛、咯血和咽炎。  肺部很少有阳性体征,偶可闻及细湿啰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