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高星研究员被授予“垂杨介学术贡献奖”

在8月14日至20日召开的泥河湾“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第1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被授予“垂杨介学术贡献奖”。 “垂杨介及她的邻居们”学术年会是第四纪特别是旧石器考古领域的国际会议,自1996年开办以来,每年一届,由韩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波兰等国轮流主办。包括本届会议在内,已经在中国成功举办四届,开创了一个在广大而紧密联系的区域内有效开展旧石器时代研究的多国家、多学科学术合作和交流的先河,对中国的旧石器考古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泥河湾是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圣地,这里发现了一系列旧石器时代遗址,留下了东北亚最早的人类足迹,串联起古人类从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生存演化的链条。 本次会议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韩国史前研究院和阳原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安排了30......阅读全文

古脊椎所高星研究员被授予“垂杨介学术贡献奖”

  在8月14日至20日召开的泥河湾“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第1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被授予“垂杨介学术贡献奖”。   “垂杨介及她的邻居们”学术年会是第四纪特别是旧石器考古领域的国际会议,自1996年开办以来,每年一届,由韩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波兰

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8月15日至20日,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河北省阳原县(著名的泥河湾盆地)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和韩国史前研究院院长李隆助教授共同发起和主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韩国史前研究院和阳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古脊椎所等报道安徽华龙洞古人类股骨形态

  2021年1月11日,《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邢松等关于安徽华龙洞古人类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华龙洞古人类的肢骨形态。  华龙洞位于安徽省东至县,长江以南约10公

古脊椎所用3D激光扫描技术探索古人类脑演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及其研究生潘雷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对距今40-80万年前的周口店直立人脑的不对称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人类进化过程中脑不对称性的演化过程。该项研究成果在近日出版的《科学通报》(第56 卷,第16 期,1282-1287页)发表。  周

周忠和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据中科院人教局网站通知,中科院经研究,决定:  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任期5年);董军社、邓涛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任期5年);免去高星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保留副局级待遇)。                 

古脊椎所等发现迄今中更新世颅容量最大的古人类

  近日,《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邢松和刘武,以及国外合作者完成的研究论文Evolution of cranial capacity revisited: A view from the lat

古脊椎所揭示丹江流域古人类活动遗址成因和石器工业特点

  近日出版的国际专业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丹江口库区古人类活动遗址成因与石器工业特点。该研究首次揭示古人类活动遗址埋藏于河流阶地次生堆积环境,提出以两面器为代表的阿舍利(Ach

湖北发现距今约百万年保存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

9月28日上午,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带来了学堂梁子遗址的新消息——“郧县人3号”头骨已被发现,距今约百万年。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类

距今约百万年!湖北新发现保存完整直立人头骨化石

  9月28日上午,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带来了学堂梁子遗址的新消息——“郧县人3号”头骨已被发现,距今约百万年。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

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成果展在晋开展

  连日来,“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成果展”成为山西博物院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展出。出土于山西省垣曲县的一种生活在4000万年前的古老灵长动物——世纪曙猿的下颌骨化石模型是展出的一大亮点。   该展览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展览分为海洋之子、征服

古脊椎所等对三峡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裴树文、高星及其中美合作者,通过对近年来三峡地区旧石器的详细研究认为,古人类自中更新世以来一直在该区域活动,加工制作的石制品属于似奥杜威(Oldowan-like)技术特点的砾石工业,缺少阿舍利(Acheulean)技术元素,系古人类在背山面

星空有了“张弥曼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29.shtm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其开创性的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贡献,国际小行星委员会于2021年批准将编号为347336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

距离地球3.57亿公里处,有了一颗张弥曼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305.shtm7月19日,“张弥曼星”命名仪式在早期古脊椎动物研究中心——云南曲靖举行。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国际编号为347336号的小行星被冠以中国科学家之名

古脊椎所将几何形态测量应用于古人类学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长期以来,对人类骨骼和牙齿的研究主要依靠形态描述、测量数据分析和微观组织观察等。这些方法一直是演化及分类学研究的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然而,由于人类骨骼和牙齿自身的特点,上述传统方法无法提取标本蕴藏的更多信息。如头骨、肢骨和牙齿的形状轮廓、对称性、骨骼或牙齿不同组成部分的排列关系

古脊椎所和浙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旧石器考古工作站

  6月3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应邀与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鲍贤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新民研究员等出席了“浙江旧石器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李仁国主持,近50家新闻媒体参加。会后,古脊椎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了浙江长

科学家获取首个中国地区古人基因组数据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付巧妹、高星、同号文及博士后Melinda Yang领衔的古人类研究团队,与德国马普进化人类研究所等团队合作,于前不久获取了第一个中国地区古人的基因组数据。这也是截至目前东亚地区最为古老的人类基因组数据。  10月12日,这项成果以“4万

太空新添一颗以中国古生物学家命名小行星“张弥曼星”

  浩瀚星空中又新添一颗中国科学家星——以中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命名的小行星“张弥曼星”。  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

白春礼调研中科院古脊椎所

  1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来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研究所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考核并调研研究所战略规划贯彻落实情况。  古脊椎所所长周忠和代表本届领导班子作述职报告,从战略规划和科研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平台和基础建设、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体制机

中外科学家合作揭示亚洲人复杂遗传史

  10月12日,《Current Biology》杂志发表了首次针对中国地区古人类的全基因组研究成果,题为“四万年前亚洲人为欧亚早期人群结构提供新洞见”。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Melanda Yang、高星、同号文与德国马普进化人类研究所等团队合作完成。该项研究分析了距

中德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在京成立

  5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共建的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在京挂牌成立。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在主持会议时表示,这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合作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表示,这一实验室的建立将会使更

续写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中外学者追踪DNA奥秘

  2010年,2012年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接连聚焦于古人类的DNA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这两项重要成果完成了人们的一个长期以来的梦想――第一次能够发现将我们与其它所有生物区别开来的基因特征,其中包括那些在进化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亲族。   而最新一项研究则将焦点放在了中国,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分析

古脊椎所在侏罗纪蜥蜴研究中获进展

  鳞龙形类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显示侏罗纪是有鳞类演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有鳞类迅速地演化出它的几个主要的分支类群。但侏罗纪的有鳞类化石记录却十分有限,只在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少数几个化石点,如美国的Morrison组、德国的Solnhofen灰岩、哈萨克的Karatau组中有记录。  在中国,白垩

“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入选《自然》2014年十大科学事件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2015年即将到来之际,著名的《自然》周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科学进展,评选出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名列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一项重大成果是这项进展的核心部分。  2014年,中科院古脊椎所脊椎

端午“上新”!中科院220余件标本走进国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325.shtm6月2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历史、文化与艺术的“会客厅”里,涌入了220余件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科味儿”展品。它们由脊椎动物从鱼到人的化石

“地史时期植物景观油画”特展在中国古动物馆举办

1月27日,古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郝守刚“逝去的光影——地史时期植物景观油画”特展在中国古动物馆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培军,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俊来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生命的演化是一个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过程

古脊椎所发现新种“九峰吐鲁番兽”

  近日,PeerJ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俊的最新成果。论文报道了二叠系脑包沟组最常见的一种二齿兽类化石,记述了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二齿兽类骨架在内的五个个体,将其归入了吐鲁番兽属,并命名为一新种“九峰吐鲁番兽”(Turfanodon jiufengensis)。  吐鲁

古脊椎所在云南发现肋鳞裂齿鱼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在云南三叠纪海相地层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肋鳞裂齿鱼类化石。该种鱼类被命名为亚洲肋鳞裂齿鱼,这是该鱼类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年代地层学研究表明,亚洲肋鳞裂齿鱼距今约2.44亿年,比此前在欧洲发现的肋鳞裂齿鱼类早二百万年。该发现更新了人们对肋鳞裂齿鱼科起源的认

古脊椎所等揭开巨犀体型演化谜团

  巨犀是犀超科中的独特支系,约4000~2200万年前生活在欧亚大陆,主要在中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和蒙古,也零星发现于东欧等地区。巨犀是史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在演化过程中体型增长极快,其体型和体重演化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此前对巨犀的体重已有多次探讨,但鲜有关于整个巨犀支系的体型演化的研究

古脊椎所等揭晓嵌齿象类谜团

   长期以来,嵌齿象类(gomphotheres)被认为是长鼻类演化的中心环节,它被认为是生存至今的真象的祖先类型,而剑齿象类(Stegodontids)、喙嘴象类(Rhynchotheres)、居维叶象类(Cuvieroniines)的起源都或多或少与嵌齿象有关。然而,嵌齿象同时也被认为是长鼻类

古脊椎所最新研究揭开苏门答腊兔起源之谜

  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被首次发现。我国学者的这一发现为苏门答腊兔的系统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数据,对揭示这类兔的起源及探讨东南亚地区第四纪期间哺乳动物扩散事件以及古生态环境变迁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