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员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3月31日由望加锡海峡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雪龙”号航行在平静的赤道无风带,海豚和飞鱼时而跃出水面,伴船前行。归国在即,“雪龙”号上处处洋溢着科考队员的喜悦之情。2012年11月,“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时,不少队员曾将自己的随身物品投入海中祈福。此次返回北半球时,队员们又将物品投入海中,意为“来去圆满”。 由于赤道附近炎热,“雪龙”号机舱内气温达到50至60摄氏度,但船员依然坚守岗位紧张工作,昼夜守护考察船平稳航行。因赤道附近海域时有海盗出没,船上还组织了防海盗巡逻。 截至目前,“雪龙”号已累计航行2万6千余海里,计划于4月7日前后抵达长江口锚地办理入关手续,4月9日正式停靠上海码头。......阅读全文

“雪龙”号科考船凯旋

  北京时间4月5日21时左右,“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将于8日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在航行5个多月、2.8万余海里之后,“雪龙”号终于凯旋“回家”。  “雪龙”号于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11月底到达南极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

我国第26次南极考察揭开序幕

  10月10日,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公布组队情况,集结待发的考察队整体趋向年轻化,队员平均年龄仅为35.8岁。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共计251人,其中中方人员245人,年龄最小的仅20岁。此外,本次考察队还有6名外方人员参加,包括从澳大利亚租用的S76轻型直升机机组人员3人,来自

专访秦大河院士:揭开“冰雪巨人”的神秘面纱

  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世界著名冰川学家、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南极英雄这几个耀眼标签汇集起来,勾绘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不同凡响的科研生涯。  秦大河院士为商务印书馆发售的新书——《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作序,并应商务印书馆南宁分馆和广西科技馆的邀请,

“雪龙”号抵达新西兰进行最后一次物资补给

  在西风带中颠簸多天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沐浴着绵绵细雨,于当地时间20日上午10时缓缓停靠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附近的利特尔顿港。这是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第二次抵达新西兰,也是此次南极科考中最后一次靠港补给。  克赖斯特彻奇是新西兰南岛主要城市,也是世界上距离南极最近的城市之一。2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开展走航生态调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雪龙”号11月5日电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5日航行在西太平洋上。当天,大洋队科考队员开展了以“雪龙”号为依托的走航海洋生态调查。  在“雪龙”号生物实验室里,科考队员利用走航自动表层水系统获取海水,过滤收集水体中的微微型(小于3微米)浮游生物和叶绿

相聚在冰上航道 “兄弟情深”解围困 雪龙兄弟大聚会!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3日离开中山站,载着部分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按逆时针方向航行,前往南大洋宇航员海科考;“雪龙”号完成卸货,继续执行在中山站的其他作业任务,计划9日离开,按顺时针方向前往阿蒙森海作业。至本次考察结束,两船将不再相遇。  第36次南极考察是“雪龙2”号参与的首次南极

“雪龙号”完成第8次北极科考 中国加大北极参与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16日报道,“雪龙”号此行历时83天,航行2万多海里,穿过了加拿大北极群岛,9日返回上海。  报道称,这艘极地考察船现在是中国第一艘完成三大北极航道航行的船只。在开始穿越西北航道约一周前,“雪龙”号穿越了北冰洋中央航道,2012年,它沿俄罗斯北极海岸穿越了北方海航线(

我国科学家将出征南极为新科考站选址

  极地考察船“雪龙”号9月底刚从北极回国,今天(10月25日)青岛籍16名科研专家再次出征,陆续到广州汇合,于11月5日参加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据了解,这些科研专家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此次南极科考有一项特殊的任务:为中国第四个南极科

南京天光所第28次南极天文科考队员凯旋

  4月8日上午,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内陆科考(天文)的三名队员杜福嘉、李正阳、张毅和国家天文台的胡义,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郝晋新,南京天光所副所长李国平等前往上海参加了接船仪式。   在

北极科考:中国须深度介入

  中外科学家在“雪龙”号上施放“系流气艇”,进行大气物理科学观测。  2010年7月中国进行第四次北极科考,首次把海洋综合考察延伸到了北极点。图为“雪龙”号正在吊运“防熊”的“苹果房”。  全球气候变化有可能导致北极“无冰”,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但各国也在“憧憬”,冰雪消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启程回国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度夏队员及中山站第27次越冬队员于当地时间3月6日17时(北京时间6日20时)乘坐“雪龙”号科考船启程回国。  第28次南极科考队领队李院生表示,经过队员们4个多月的努力,科考队的主要工作已经完成,顺利返航。  返航途中,“雪龙”号将第四次穿越西风带。这也是本次航

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降落南极冰盖之巅

  中国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18日成功降落在位于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机场。这也是“雪鹰601”投入使用以来第三次成功降落在这一海拔4090米的机场。  “雪鹰601”于当地时间9时24分(北京时间12时24分)从位于中山站附近的冰盖机场起飞,11时12分降落在距离中山站520公里的

中国南极科考队昆仑队成功抵达冰穹A地区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16名队员2日成功穿越南极内陆冰盖“大锅底”,进入冰盖最高处的冰穹A地区。  当地时间早上8时(北京时间上午11时),昆仑队5辆雪地车从距离中山站990公里处的营地出发,不久即来到总体地形像一口锅一样的长距离大起伏路段,科考队员们称其为“大锅底”。  这段路程起伏

嫦娥五号将于今年年底发射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就嫦娥四号任务情况及我国后续深空探测计划进行了介绍。他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

科学家就私人南极科考研究价值表示质疑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成员被直升机转移到安全位置。   近日,澳大利亚南极事务局(AAD)针对外界就南极私人考察日益增多的批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批评指责该局对此次旅行的“研究成分”表示认可。   AAD首席科学家Nick Gales对之前该考察队队长、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Chris Tur

科学家对古近纪海洋表面温度变化机制提出新见解

  近日,《自然-地学》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古近纪海洋表面温度的文章。文章重建了从4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北大西洋的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在3400万年前在长达200万年的时间段里南北半球气候的差异性演化,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海洋环流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巨大影响作用。  古近纪(6500万-2300

我国南极考察新站完成优化选址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近日,我国多名考察队员从南极难言岛顺利返回“雪龙”号,标志着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在罗斯海区域圆满完成南极考察新站优化选址任务。  据悉,为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选址是本次考察队的重要工作之一。自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至今,考察队已对罗斯海地区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规划。本次罗斯海

真实的科学家:他们,就是这么有“范儿”

   长久以来,公众头脑中的科学家被“定格”于这样的形象: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埋首于瓶瓶罐罐或各种奇怪的仪器之间,他们常常不苟言笑,过分严肃。总之,世人眼中的科学家大都聪明过顶,但过着单调、枯燥而寂寞的生活,似乎终其一生也不会被人理解。  另一方面,如此这般概念化、模式化的想象为科学

南极科考搜寻有机污染物 帮助探明污染物全球传输机制

  北半球产生的雾霾,是否会影响到南半球?太平洋沿岸工厂排放的污水,是否会对印度洋造成污染?污染物全球传输机制一直是环境科学界研究热点,而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在南极找到。  从“雪龙”号启航那天,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郑宏元就肩负了一个重要任务——每跨越一个纬度,就采集一次水样,靠近人类居住区

山西高校学子赴北极科考 携设备监测海冰变化

  8日,山西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刘磊正在做北极科考前的最后准备。11日,刘磊将乘坐雪龙号赶赴北极。期间,他将携带10套“海冰漂移定位及厚度监测浮标”,监测北极海冰变化。  据介绍,此次科考是太原理工大学窦银科副教授课题组在国家海洋局“中国南北极环境监测与评估”十二五极

南京天光所完成南极巡天望远镜维护与升级

  航行3万海里、历经158天,近日载着成功完成各项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们,“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上海基地码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杨世海副研究员也圆满完成对南极巡天望远镜的维护与升级。   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5年11月7日从上海起航。杨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实现多个“首次”

  9月26日,雪龙号科考船顺利返回上海。历时69天,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下称“九北”)顺利结束。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九北”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我国首次开展的极地考察。“同时‘九北’也是年初《中国的北极政策》发布后我国的首次北极科考,这可以看作是对上述白皮书相关声明的成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上海

   3月12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安全完成考察任务,乘“雪龙”船返回上海。考察队经受了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船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和综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据悉,此次考察队由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

“雪龙”号抵澳进行物资补给 然后直奔中山站

  搭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当地时间17日上午停靠澳大利亚霍巴特港,进行物资补给,这是“雪龙”号进入南极前的最后一次补给。  据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办主任韩彦佶介绍,靠港期间,考察队将进行航煤、船站食品等考察物资补给,转运部分科考物资,同时有26名考察队员在此登船,

我国首次在南极开展生物钟基因检测的研究

 2008年12月余万霰在南极考察   在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现场计划中,有一个健康检查项目非常醒目,即“中国赴南极考察队员生物钟基因及若干生物节律检测及研究意义”。这项由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授余万霰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首次在南极考察队员中开展生物钟基因检测与研究。  

全球变暖催生新航线 地球“变小”南北极两重天

  北极和南极是地球的极巅,它们遥相呼应,各据一方。北极是陆地包围着海洋——北冰洋,南极是海洋包围着陆地——南极洲。寒冷干燥是极地的特色,冰天雪地是那里的常态。夏季极昼,全天阳光普照没有夜晚,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到太阳;绚丽多彩的极光犹如天宫燃放的焰火,能在瞬间把宁静的夜空映得通明;北极的夏天是南

中国科考队勇闯阿蒙森海探秘南极“前世今生”

  虽然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号日前已踏上返航回国行程,但值得回顾的是,科考队员返航之前在阿蒙森海及附近的高浪海区颠簸20多天,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次南极阿蒙森海综合调查,为中国探索南极“前世今生”的奥秘积累了宝贵样本和数据。  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南大洋太平洋扇区。历史上,曾有韩国、美国等少数

人民日报求解:我国为何还要建南极科考站

  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乘坐刚刚大修完的雪龙船奔赴南极。与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极冰原上建造一个新的科考站。   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仑站之后,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马上就要开建。这个被命名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主要目标是为南极最高海拔科考

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建立大气本底监测站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3月5日电(记者张建松)在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南极中山站成功建立了一个大气本底监测站,这使中国具备了对中山站附近的南极大气本底进行连续监测的能力。 3月4日,我国南极考察队员逯昌贵、张东启、高龙(从左至右)在中国南极大气监测站前。 我

撤离南极冰盖之巅

科考队员在查看昆仑站天文区的巡天望远镜AST3—2。昆仑站旁的营地。  1月24日,在完成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各项科考任务后,中国第三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昆仑队撤离昆仑站营地,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