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基金委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合作研究项目指南 一、项目背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于2015年11月27日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将共同资助中国科学家与ICIMOD科学家以及ICIMOD成员国的科学家开展合作,推动中国及周边国家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的科学研究。 ICIMOD的相关情况可参考http://www.icimod.org/。 二、2016年项目征集说明 (一)资助领域及说明 2016年度合作领域及具体方向如下: 1. 跨境流域水资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领域 (1)跨境河流(流域)水质量变化的多过程制约机理:主要研究水循环过程中,多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多因素(人类活动、土壤、植被、气候等)影响水质量变化的机理; (2)跨境河流(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水循环、大气、土壤等多因子如何影响流域水文过程与水资源配置;研究跨境河流......阅读全文

孟加拉国吉大港山区事务部考察团访问成都山地所

  9月26日,应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邓伟的邀请,孟加拉国吉大港山区事务部考察团一行六人在部长秘书,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孟加拉国国家理事Naba Bikram Kishore Tripura的率领下访问了成都山地所。   邓伟代表山地所和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委员会(以下简称

《科学新闻》:国际合作诠释大国实力

   国际科技合作早已不是个新鲜事儿。  30年来,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下,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突飞猛进。  然而,在林林总总的科技合作内容中,却总不如一个“民生”来的更为触动人心。  成都山地所,扛起的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科技合作中“民生”这杆大旗。  堰塞湖处置、

《“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正式发布

  2019年5月12日,为期两天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牵头承办,来自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减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成立50年:率先行动风头正劲

2012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现场考察指导西藏樟木滑坡防治工作2016年10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科学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成效评估》发布会。  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到威胁,横亘在中国山区面前的问题,让陆域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山区、40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山地汞诱捕效应”

  全球地表面积约有27%为山地(广义,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而且全球有将近22%的人口生活在山地地区。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国家,广义的山地(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共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的山地面积不仅广大,而且地势高峻,其中海拔高于1000米的山地和高原超过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0%。因此,与

亚洲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研讨会在广东举行

  3月7日至9日,“亚洲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研讨会”在广东肇庆举行。会议由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来自中国、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和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ACB)、国际山地中心(ICIMOD)、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家和组织的1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参会单位包括中科院植

中科院国际合作:量质齐升,引领科学话语权

  编者按:近年来,作为科技国家队,中科院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推动中国科技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与开放的重要枢纽。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系列报道,介绍中科院在参与并引领国际研究计划、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议、增强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话语权,以及引进国外智力、提升大型科学装置引智与

黄秉维:为华夏江山探大地之理

   人物简介  黄秉维(1913年2月—2000年12月),广东惠阳(今惠州)人,地理学家,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4年当选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  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水利部顾问。

尼泊尔总理会见中科院院长白春礼

  当地时间4月7日下午,尼泊尔总理苏希尔·柯伊拉腊在加德满都会见到访的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一行,双方就促进两国关系发展及加强科技教育领域合作进行了交流。   柯伊拉腊表示,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目前尼泊尔政府正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有许多经验值得尼泊尔学习借鉴。作为友好邻国,

首届“一带一路”科研机构科技论坛将举办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获悉,首届“一带一路”科研机构科技论坛将于本月7日—8日在北京举行。届时中外科学家将以“携手科技创新,促进协同发展”为主题展开研讨。  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办方包括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波兰8国的科学院,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斯里兰卡卢

“泥石流院士”崔鹏:用科学让更多人免受灾害

  不爱谈个人,只想讲团队。不愿回顾过去的成绩,只想提研究的进展。话危险,他觉得太矫情。聊辛苦,他说大家都一样。戴着一顶安全帽就扎进了灾区,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年。  他是崔鹏,中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泥石流研究,为我国

《自然》发表“丝路环境”和“第二次青藏科考”中水问题研究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姚檀栋团队《自然》评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首席科学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首席科学家、“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主席姚檀栋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冰崩威胁亚洲水安全”的

“一带一路”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声援中国抗击疫情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处陆续收到来自俄罗斯科学院、巴基斯坦科学院、巴基斯坦蒂布国家委员会、泰国科技部国家科技发展署、蒙古科学院、黑山共和国下戈里察大学、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非洲科学院等“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科研机构声援中国抗疫

  记者3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处陆续收到了来自俄罗斯科学院、巴基斯坦科学院、巴基斯坦蒂布国家委员会、泰国科技部国家科技发展署、蒙古科学院、黑山共和国下戈里察大学、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国际山地综合开

成都山地所山地遥感与数字山地系列讲坛正式启动

  11月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遥感与数字山地系列讲坛正式启动。讲坛由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主任李爱农研究员主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廖克开坛并作了生动翔实的学术报告。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三十余人聆听了此次报告。  廖克院士结合近

昆明植物所获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资助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推荐的一名外国高级研究人员——美国亚历桑那州普瑞斯考学院环境研究项目的爱德华(Robert Edward Grumbine)教授获得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资助,并获得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签署的聘任证书。   爱德华毕业于美国蒙大纳大学(硕士学

中国地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

  10月24日至27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四川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国地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地区及尼泊尔、瑞士等近400个单位的160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齐聚成都,围绕“中国地理学:面向未来 走向世

冯新斌小组发现“山地汞诱捕效应”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课题组近日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山地汞诱捕效应”。业内专家表示,该发现或将改写全球/区域汞循环分布模式的传统认识,也将为我国汞污染防治和国际汞污染谈判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旗下《科学报告》。   “山地汞诱捕效应”指海拔较高的山地区域具

山地与人类纪国际会议召开

  3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世界农用林业中心共同举办的山地与人类纪国际会议在昆明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余位科学家、政府负责人、社区代表、资助方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地球最为壮观却备受威胁的山地变革的理念和路径。本次会议为期四天,旨在为未来山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

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落地贵州 深度发展"互联网

   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昨日(5月24日),“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落地贵州发布会暨实验室揭牌仪式在贵阳举行,发布会现场,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旅游网共同成立的“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正式落地贵州,这也标志着贵州大数据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又一重大项目正式启动。  记

首届“一带一路”科研机构科技论坛将举办

今天(11月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由中科院、俄罗斯科学院、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吉尔吉斯科学院、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巴基斯坦科学院、波兰科学院、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斯里兰卡卢胡那大学、国际山地中心,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十二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

联合国呼吁采取紧急措施减轻冰川融化带来影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1月7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呼吁全球采取紧急措施,减小冰川消融对高山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冲击。   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科学家揭示南亚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影响

   生物质燃烧不仅对当地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干扰,还可通过大气环流对青藏高原冰冻圈产生深刻影响。由于缺乏系统的观测,南亚生物质燃烧的基本特征和来源尚不明确。日前,中科院青藏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以及国际山地发展研究中心等合作,在南亚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影响的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

我国学者从分子水平量化南亚重污染地区有机气溶胶来源

  有机气溶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大气能见度、光化学烟雾和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素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毗邻南亚、东亚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区域,受到大气污染物跨境传输的影响。而目前对南亚地区有机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和来源尚未明晰。生物分子标志物因具备特有的示踪作用而成为来

甘肃推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走出去

为商品贸易保驾护航,推动食品检测技术在更宽领域“走出去”,让商务合作交流真正“动”起来。自2015年以来,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加大了国际科技合作力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走开放合作,互动发展的路子,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已初步形成的人才技术优势和行业引领示范效应,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第三极碳质气溶胶含量水平、时空变化和来源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康世昌团队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山大学等合作,系统研究了第三极及其周边区域碳质气溶胶的含量水平、时空变化和来源,并重点分析了黑碳(EC或BC)的吸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碳质气溶

贵州检验检疫局把握质量发展主题 努力实现有为有位

   1月16日,贵州检验检疫局召开党组(扩大)会,传达学习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贯彻意见。  抓好学习领会。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特别是2017年工作安排,将“四个围绕”和“四个下最大气力”贯穿于全年工作始终。学习兄弟局的好经验好做法,查找自身不足和差距。  抓好贯彻落实。在深入学习、领会和掌

青藏高原所揭示南亚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影响

  生物质燃烧是大气碳质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等的最主要来源之一,能够显著影响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大气化学组成。青藏高原毗邻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是北半球生物质燃烧最强烈的区域之一。生物质燃烧不仅对当地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干扰,还可以通过大气环流对青藏高原冰冻圈产生深刻影响。由于缺乏系统的观测,南亚

《自然》报道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报道了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计划”,科学家们聚集一堂,准备通过开展这一国际研究计划来理解和减轻“第三极地区”的环境变化。以下是全文译文。  环境变化与冰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