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麂属动物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及基因组三维构象

麂属动物是鲸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下的一类哺乳动物,属内各物种间差异巨大的染色体数目而受到生物学家关注,是研究哺乳动物成种机制和染色体演化的优异模型。小麂、黑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黑麂和贡山麂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贡山麂都有8条(雌性)和9条(雄性)染色体,它们的核型却不相同,而小麂有46条染色体。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多种麂属动物染色体开展了长期研究,发现其多变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是由鹿科祖先染色体(2n=70)反复串联融合而来,但反复串联融合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此外,由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发生融合,伴随倒位等染色体变异事件,黑麂演化出一对新性染色体(neo-sex chromosomes),这是哺乳动物中迄今发现的最年轻的新性染色体,使其成为研究哺乳动物性染色体演化的重要模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团队联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王文团队、浙江大学教授周琦团队,以及国内的科研与保护机构,测......阅读全文

揭示麂属动物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及基因组三维构象

  麂属动物是鲸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下的一类哺乳动物,属内各物种间差异巨大的染色体数目而受到生物学家关注,是研究哺乳动物成种机制和染色体演化的优异模型。小麂、黑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黑麂和贡山麂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贡山麂都有8条(雌性)和9条(雄性)染色体,它们的核型却不相同,而小

毛冠鹿胚胎有限细胞系的建立的方法和意义

鹿科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毛冠鹿属是鹿科麂亚科的2个属之一,仅有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一种动物,为我国特有的二类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食物链遭到破坏,该动物日趋减少。1983年张锡然等首次报道了毛冠鹿2种核型,王宗仁又发现了第3种核型。3种核型差异较大,

榕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叶绿体基因组因基因组小、突变率和重组率低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植物系统发育、分子进化、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榕属(Ficus)作为桑科的最大属,且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物种,而其系统发育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榕属物种具有多样的生态型,体现了对不同生境的高度适应性。尽管近年来关于榕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有所

Y染色体的进化

  几种同属的鼠科及仓鼠科的啮齿目动物已经通过下列途径达到Y染色体演化终端:  土黄鼹形田鼠(Ellobius lutescens)、坦氏鼹形田鼠(Ellobius tancrei)及日本刺鼠中的奄美刺鼠(Tokudaia osimensis)和冲縄刺鼠(Tokudaia muenninki),已完

染色体水平冬瓜参考基因组发布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发布了染色体水平冬瓜参考基因组。相关研究发表于Scientific Data,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文龙和副研究员闫晋强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江彪为通讯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于2019年对黑皮大冬瓜B227进行基

研究发布碧凤蝶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蝴蝶因其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自达尔文时代就作为研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重要类群之一,近几年更被认为是研究形态遗传、进化和发育的理想模型,已成为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凤蝶科是具有重要进化地位的蝴蝶支系,其丰富的色彩和形态等多样性是昆虫生态与进

染色体级别的银杏参考基因组公开

银杏果实 曹福亮供图  作为裸子植物银杏纲唯一的孑遗物种,银杏不仅具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在《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了染色体级别的银杏参考基因组,是目前已发表的组装质量最高的裸子植物参考基因组。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工

酸浆属果实进化发育基因组变异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贺超英团队与合作者在酸浆属果实进化发育基因组变异机制上取得新进展,他们提出了“中国灯笼”这一形态创新起源的原创性模型,即“雄性育性遗传腐蚀-恢复”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园艺研究》。茄科酸浆属宿存花萼在受精后随浆果发育迅速膨大,形成“中国灯笼”或膨大花萼综合征(ICS)

首个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助力玉米遗传改良

 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特征    受访者供图8月24日,《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洪山实验室玉米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利用721份玉蜀黍属材料的基因组数据,构建了首个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super pan-genome)”图

创造出仅有一条染色体的酵母菌株-由中国科学家创造!

   几乎所有已知的天然真核物种都有多条染色体,除了雄性蚂蚁(Myrmecia pilosula)只含有一条染色体。此外,真核生物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而与其生物学特征没有明显关联。例如,在哺乳动物中,人(智人)二倍体细胞具有46条染色体,而印度麂(Muntiacus muntjak)的二倍体细胞具有最

基因组学助力芸薹属抗性基因挖掘与育种

  芸薹属包含许多重要的蔬菜、油料和饲料作物,如白菜、甘蓝、油菜、芥菜等。与其它农作物一样,芸薹属作物在生产中不断受到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的侵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近日,《园艺学研究》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课题组方智远院士团队的综述文章。该文针对芸薹属作物主要病害芜菁花叶病毒病

酸浆属果实进化发育基因组变异机制研究新进展

  茄科酸浆属(Physalis)宿存花萼在受精后随浆果发育迅速膨大,形成“中国灯笼”或膨大花萼综合征(ICS)这一创新形态,包裹浆果。然而,酸浆属果实形态、生化特性及其起源背后的遗传基础有待探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贺超英研究组等合作完成了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 s

昆明植物所破译稻属植物5个物种全基因组

  亚洲栽培稻(一般称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养活了80%以上的中国人口。在水稻与其它约23个物种共同组成的稻属植物中,它和7个稻种(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长雄蕊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都是AA基因组类型,这些水稻近缘物种间断分

上海师大团队破解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密码

  中新网上海12月16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师范大学16日发布消息称,该校王全华研究团队在菠菜基因组研究领域又取得一项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团队联合康奈尔大学Boyce Thompson研究所(BTI)费章君教授课题组等多家科研机构完成了新一代菠菜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和菠菜驯化

龙井茶树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成功

   龙井43    中国农科院供图 近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茶树全基因组组装和茶树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该项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主导并携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

染色体级别橡胶基因组研究揭秘乳胶生物合成

   橡胶树是大戟科植物。在植物界大约2500种产胶植物中,橡胶树产生的以聚异戊二烯为主要功能成分的天然胶乳约占全球天然橡胶的98%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起可能造成巨大环境污染的人工合成橡胶产业,天然橡胶因其良好的弹性、伸展性、耐老化等综合理化性能而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任何国家必须具备的重要战略

昆明动物所发布碧凤蝶染色体水平基因组

  蝴蝶因其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自达尔文时代就作为研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重要类群之一,近几年更被认为是研究形态遗传、进化和发育的理想模型,已成为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凤蝶科是具有重要进化地位的蝴蝶支系,其丰富的色彩和形态等多样性是昆虫生态与进

染色体级别的铁线蕨基因组首次绘制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外8家科研院所首次绘制了染色体级别的铁线蕨基因组,揭示了蕨类植物孢子发育、真叶植物起源和种子演化、茉莉素信号通路进化等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真蕨植物以孢子体和配子体均具有光合自养能力为主要特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描述染色体结构异常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是一种能够在一步全基因组筛查程序,描述G带不能发现的细胞遗传物质增加或减少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CGH优于进行全染色体涂染(wcp)的常规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色FISH之处,是它不仅能够识别增加的未知片段的染色体来源,而且还可将该片段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区带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染色体异常

【摘要】近年微阵列一比较基因组杂交(microarraycomparativegenomichybirdization,microarray.CGH)技术被应用到临床细胞遗传学领域。该技术是选择DNA特殊片段作为靶,固化在载体上,形成密集、有序的分子微阵列。然后,从测试标本中提取DNA,将测试DNA

植物所揭示丁香属全基因组、演化历史及花香形成机制

  丁香属为温带起源的木本芳香植物,是木犀科(Oleaceae)中较为古老的类群,全属30余种(变种),除3种在巴尔干半岛和北海道分布以外,其余在中国均有野生分布。作为观赏植物,丁香拥有约1400年的栽培历史和约200年的育种历史,其药用功能的开发和芳香精油的利用由来已久。然而,丁香属全基因组信息的

新研究构建出小麦属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

  小麦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作物之一,它起源于新月沃地一个狭小的核心区域,一万年间,从地区性的野生植物迅速转变成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之一,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下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然而,小麦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粮食需求两方面同时适应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理解小麦适应性进化对气候变化条件下小

Y染色体的起源与进化

  许多属于变温动物的脊椎动物是没有性染色体的。它们的性别由外界环境因素而不是个体基因型决定。这种动物中的一部分(例如爬行动物)的性别可能取决于孵化时的温度;其他则是雌雄同体的(亦即它们每个个体中同时能产生雄性和雌性的配子)。  某个远古哺乳动物的祖先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变异(即所谓的“性别基因座”)—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描述染色体结构异常实验(二)

二、正常男性中期染色体标本的制备1.准备一个封闭环境,其相对湿度约55%(可在50%〜60%变化),温度24〜26.5℃。2.将巴斯德吸管置于玻璃载片上方2〜4in处,让一滴细胞悬液滴在玻片的左侧。然后迅速将第二滴细胞悬液滴在玻片右侧(见注释7)3.在固定液全部蒸发前,将玻片浸入盛有新鲜固定液的染色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描述染色体结构异常实验(三)

六、中期染色体标本的变性1.在染色缸中加入大约50mL变性液,将染色缸放于75〜76℃水浴中。预热变性液使其温度达到(73±2)℃。2.从-20℃冰箱中取出实验所需的标本,室温下系列乙醇脱水,各2min。3.室温干燥片子(5min),或在实验室抽风橱中微风吹过标本使标本干燥。4.在37〜40℃电热板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描述染色体结构异常实验(一)

实验方法原理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是一种能够在一步全基因组筛查程序,描述G带不能发现的细胞遗传物质增加或减少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CGH优于进行全染色体涂染(wcp)的常规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色FISH之处,是它不仅能够识别增加的未知片段的染色体来源,而且还可将该片段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区

研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食肉目染色体进化规律

  染色体进化是物种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具有显著核型差异的食肉目动物为染色体进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虽然前人通过比较染色体涂色法建立了食肉目内许多物种的染色体比较图谱,但这些研究的分辨率比较低,尚没有深入到精细的核苷酸水平,也不能在核苷酸水平研究不同食肉目物种间的共线性区块、染色体重排以

“六谷”丰登?——首个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完成

中国菰    中国农科院供图        中国菰 (Zizania latifolia) 原产于中国,属于禾本科稻族菰属,主要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中国菰的颖果为菰米,在我国古代是重要的“六谷”之一。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成分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与中国水稻研

象腿蕉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外知名学者John Seymour Heslop Harrison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象腿蕉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Gigascience。王梓维为该文第一作者,John Seymour Heslop Harrison和刘青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华

象腿蕉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象腿蕉(Ensete glaucum)是芭蕉科中耐寒的蕉类植物,原产于中国云南和东南亚地区,具有观赏、饲用和药用价值。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教授John Seymour Heslop Harrison带领的研究团队,采用单分子纳米孔、Illumina测序策略,结合染色体构像捕获技术,发表了首个象腿蕉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