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制定“北极”抗冰平台科考计划

俄罗斯北极和南极科研所称,俄已制定“北极-41”科考计划,科考队将于9月乘“北极”抗冰平台前往北极。此次科考的主要目标是在北冰洋高纬度水域对“大气—冰盖—海洋”以年为周期进行综合研究,详尽描述北极地区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并描述未来几十年的变化趋势。 考察期间,专家将开展大气、生物、地球物理、冰和海洋学方面的研究。为此,研究人员将使用现代测量设备,包括自主无人观测平台。此外,还将使用专业设备来研究海底水层样本。从分布式观测网络收集的信息将存储在船载专业服务器上。 “北极”抗冰自行平台拥有科研中心功能,用于在北冰洋开展全年考察。此前,极地考察靠的是浮冰,在上面建立科考站。“北极”抗冰自行平台最快可以10节的速度自行在冰中漂流和移动,平台上的燃料储备足够其自主进行长达两年的考察。平台上的科研中心将配备现代化实验室和不间断通信设备。 俄罗斯总统普京要求政府确保在7月1日前完成“北极”抗冰自行平台的建设和投产。......阅读全文

中国北极科考队展开本次科考首次冰站作业

  当地时间29日下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86度48分、东经120度15分的北冰洋浮冰区设立短期冰站,这是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第一次开展冰站作业。   据介绍,此次短期冰站作业由4组人员分别实施:海冰物理组进行冰芯钻取,开展海冰厚度剖面、反照率、积雪特性等观测,海冰光学组进行海冰光学透射和

北极科考:中国须深度介入

  中外科学家在“雪龙”号上施放“系流气艇”,进行大气物理科学观测。  2010年7月中国进行第四次北极科考,首次把海洋综合考察延伸到了北极点。图为“雪龙”号正在吊运“防熊”的“苹果房”。  全球气候变化有可能导致北极“无冰”,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但各国也在“憧憬”,冰雪消

中国北极科考队设立短期冰站并开展首个冰站作业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11日在北纬79度13.5分、西经168度50分的北冰洋海域设立短期冰站,开展了本次考察的首个冰站作业。  11日6时左右,29名考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所载的“黄河”艇到达作业区。此次短期冰站为多学科联合作业,队员们在约6小时内成功开展了海冰物质平衡浮

中国科考队进入北极圈

  经过3515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的航行,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18日7时44分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穿过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开始实施北冰洋科学考察。   自7月2日从青岛出发以来,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克服恶劣天气等不利影响,圆满完成了27个站位的海洋物理、化学、生物

中美法北极科考聚焦海洋酸化问题

  海洋酸化被认为是全球第三大环境问题,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带来极大挑战,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在中国第七次北极科考中,来自中、美、法三国的科考队员齐聚“雪龙”号科考船,携手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科学家欧阳张弦介绍说,海洋酸化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祸出同因”——都源于主要温

中国北极科考队进入北极圈-将进行综合调查

  “雪龙”号7月31日电(记者郁琼源)北京时间7月31日上午8时50分,“雪龙”号进入北极圈。上午9时,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队员身着统一的红色队服,在“雪龙”号直升机停机坪组成“八北”字样庆祝进入北极圈。   同时,为迎接“八一”建军节,科考队员们又组成“八一”字样,八位曾当过兵的科考队员组成

“雪龙号”完成第8次北极科考-中国加大北极参与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16日报道,“雪龙”号此行历时83天,航行2万多海里,穿过了加拿大北极群岛,9日返回上海。  报道称,这艘极地考察船现在是中国第一艘完成三大北极航道航行的船只。在开始穿越西北航道约一周前,“雪龙”号穿越了北冰洋中央航道,2012年,它沿俄罗斯北极海岸穿越了北方海航线(

中国北极科考队成功到达北极点进行科学考察

8月20日,考察队领队吴军(右)和首席科学家余兴光(左)到达北极点。  北京时间8月20日15时38分,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成功到达北极点,并随后进行了科学考察作业,创造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队到达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纪录。  当天上午,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到达北纬88度2

“雪龙”号科考船进入北极圈

  北京时间7月30日6时,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北纬66度34分、西经169度10分进入北极圈。图为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展开五星红旗和考察队队旗。新华社记者 摄

“雪龙”号科考船进入北极圈

  北京时间7月30日6时,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北纬66度34分、西经169度10分进入北极圈。  考察队员们在“雪龙”号直升机停机坪展开五星红旗和考察队队旗,组成“9北”“66度34分”等字样,纪念进入北极圈。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0日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开启

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即将启程

6月24日,工作人员正在往“雪龙”号上装载物资。   6月25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将从上海出发前往厦门,并在厦门作短暂停留后前往北极,执行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这次考察从7月1日正式开始,9月23日结束,全程85天。航程和考察时间都将打破以往3次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实现多个“首次”

  9月26日,雪龙号科考船顺利返回上海。历时69天,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下称“九北”)顺利结束。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九北”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我国首次开展的极地考察。“同时‘九北’也是年初《中国的北极政策》发布后我国的首次北极科考,这可以看作是对上述白皮书相关声明的成

我国完成北冰洋科考-“雪龙”号驶离北极圈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已圆满完成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8月3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出位于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  自今年7月20日进入北冰洋以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全体队员连续奋战,截至目前已完成130多个海洋站位的综合调查、9个短期冰站考察和一个为期13天的长期冰站

首次亮相!北极科考国产海雾观测仪“大显神威”

  在白令海公海区域上,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8日成功释放了装载着海雾观测仪器的探空气球。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雾观测仪器首次亮相北极科考。  据介绍,此次北极科考应用的这一海雾观测仪器名为“海雾能见度剖面仪”,由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可对海雾的物理和辐射特性进行观测。此次北极科考共计划释放40个

中国北极科考二十四载:向北而去,探索极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072.shtm 9月27日,顺利完成北冰洋各项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缓缓靠泊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圆满结束。我国于1999年

自主研发水下机器人-北极进行海洋环境监测

流线式外形,鹅黄色“皮肤”……在“雪龙”号船舱底部,“藏匿”着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的一名神秘“队员”——“北极ARV”。 “北极ARV”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自主与遥控混合作业模式水下机器人,它将携带多种测量设备,在此次北极科考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活动。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张海生说,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型

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7月起航

在前4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基础上,我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搭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7月2日从青岛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据记者了解,本次科考队领队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担任,首席科学家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德毅担任。考察队由科研人员、组织协调与管理人员、后勤保

山西高校学子赴北极科考-携设备监测海冰变化

  8日,山西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刘磊正在做北极科考前的最后准备。11日,刘磊将乘坐雪龙号赶赴北极。期间,他将携带10套“海冰漂移定位及厚度监测浮标”,监测北极海冰变化。  据介绍,此次科考是太原理工大学窦银科副教授课题组在国家海洋局“中国南北极环境监测与评估”十二五极

沈阳自动化所“北极ARV”在第四次北极科考中再显身手

  近日,在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中,由沈阳自动化所主持研制的“北极ARV”水下机器人在北纬86度50分首次从冰洞下放,开展冰下调查工作并取得成功,刷新了我国水下机器人在高纬度的作业记录。   在参加我国第三次北极科考的基础上,沈阳自动化所“北极ARV”水下机器人经过了一系列改造,于20

中国第11次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2”号返航

  “雪龙2”号最新消息,正在执行中国第11次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2”号于北京时间9月11日5时开始返航。 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今年7月15日从上海出发,开启北极科考之旅。这也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次承担北极科学考察任务。 北京时间

北极面临真正“无冰”?

  根据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2日在线发表的两项研究称,将人为造成的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1.5℃内,与控制在2℃内相比,可以显著降低北极“无冰”的风险。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急需加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保护脆弱的北极。  气候变化最明显的迹象之一,就是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海冰

他在北极点“采”海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375.shtm9月27日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顺利抵达上海,圆满完成本次科考任务,这是我国科考船首次抵达北极点区域开展综合调查。在这其中,有一位刚刚36岁的

中国北极科考队布放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

  8月4日,“黄河”号小艇正在将大型浮标从“雪龙”号船中部拖至船尾部。当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70度、东经3度的挪威海布放了中国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将自主研发的浮标和观测技术推广到北极海域,并利用大型浮标对海气相互作用进行连续观测。

火星北极下方发现大量水冰

  据美国太空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称,他们偶然在火星北极下方1.6公里深处发现了新水冰,这些层次分明的冰和沙的混合物或是消失已久的古代火星极地冰盖的“遗骸”,该处可能是火星上最大的水库之一。最新研究对在火星上找到生命的“蛛丝马迹”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侦察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展开第一次调查作业

  经过8天航行,“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于10日下午15时30分抵达白令海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预定站点,开始了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之行首个调查站位的观测与取样。   在强烈温带气旋影响下,白令海波涛汹涌,海上平均风力为7至8级,涌高4米,气温只有6摄氏度左右。停船作业时,“雪龙”号上

中国水声界完成首次北极及其毗邻海域水声学科考

   图说:卫翀华在北极海冰上进行水声实验  历时78天,累计航行13000多海里,最北到达北纬82度52分,中国第七次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考察任务凯旋。在128名考察队员中,中科院声学所水声工程中心副研究员卫翀华是一名“新兵”,也是我国水声学领域赴北冰洋进行实地专业科学考察的第一人。  “在

第四次北极科考7月1日开始-全程85天

  6月25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将从上海出发前往厦门,并在厦门短暂停留后前往北极,执行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这次考察从7月1日正式开始,9月23日结束,全程85天。航程和考察时间都将打破以往3次北极科考的纪录。       6月24日,工作人员正在往“雪龙”号上装载

俄罗斯挺进北极开采石油

  北极海域一直被视为石油钻探者的禁地,然而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止俄罗斯及其他一些石油公司的急切挺进。据《纽约时报》报道,俄罗斯近期与英国石油公司签署了北极圈近海石油勘探协议。  自去年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发生以来,该海域石油开采前景黯淡,于是,一些石油公司受莫斯科对海洋钻探

警告!不可逆的全球变暖临界点可能已经被激活!

    据联合早报消息 当地时间6月15日,史上最大的北极科考队科学家警告称,不可逆的全球变暖临界点可能已经被激活。  大气物理学家和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观测计划领队雷克斯说:“当全球变暖严重加剧时,首先引爆的临界点,就是北极夏季海冰的消失。这是雷区里第一批地雷。”  雷克斯是全球最大北极科考队的

第13次北极科考完成今日返沪,“雪龙2”号破冰船首抵北极点开展工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942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