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原发性的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溶血病 继发见于急性酒精中毒、肿瘤、心血管瘤 肝胆疾病或某些药物所致。 发病机制 口形红细胞的主要病变是细胞内钠含量显著增高,钾轻度降低。由于细胞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对钠的通透性增加 使钠从细胞外持续渗入细胞内,虽然Na-K ATP酶活性显著增加(比正常增高6~10倍),但仍不能代偿钠的内漏。大量钠内漏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水肿、肿胀,体积增大,而Na-K泵功能代偿性增强则使ATP利用增加,葡萄糖消耗增加,乳酸积聚。糖代谢中的酶正常,ATP酶正常。Na-K泵主动转运钠钾的比例失调(正常为3∶2 HST可高达26∶1)。细胞膜这种离子通透性变化的分子病变不明 最近发现膜内stomatin(区带7蛋白中的一种)含量减少 但其基因正常。离子通道的孔径和所带电荷正常,膜脂质含量正常或增高,脂质转化正常。膜蛋白电泳正常,但膜收缩蛋白的磷酸化异常。口形红细胞在体外经二甲基亚氨酸酯(dimethyl adi......阅读全文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原发性的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溶血病 继发见于急性酒精中毒、肿瘤、心血管瘤 肝胆疾病或某些药物所致。  发病机制  口形红细胞的主要病变是细胞内钠含量显著增高,钾轻度降低。由于细胞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对钠的通透性增加 使钠从细胞外持续渗入细胞内,虽然Na-K ATP酶活性显著增加(比正常增高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口形红细胞的主要病变是细胞内钠含量显著增高,钾轻度降低。由于细胞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对钠的通透性增加 使钠从细胞外持续渗入细胞内,虽然Na-K ATP酶活性显著增加(比正常增高6~10倍),但仍不能代偿钠的内漏。大量钠内漏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水肿、肿胀,体积增大,而Na-K泵功能代偿性增强则使ATP利用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口形红细胞的主要病变是细胞内钠含量显著增高,钾轻度降低。由于细胞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对钠的通透性增加 使钠从细胞外持续渗入细胞内,虽然Na-K ATP酶活性显著增加(比正常增高6~10倍),但仍不能代偿钠的内漏。大量钠内漏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水肿、肿胀,体积增大,而Na-K泵功能代偿性增强则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介绍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stomatocytosis,ST)是一种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增多,在干血片中,红细胞中心苍白区呈狭窄的裂缝,裂缝的中央较两端更为狭窄,缝的边缘清楚,类似微张的鱼口;在湿血片中,红细胞双凹面消失而呈单面凹,形似碗状。正常人外周血中也可见到少量口形细胞,一般为3%~5%,若超过5%则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及诊断

  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见于肝脾肿大 感染时可并发现再障危象或溶血危象。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中口形红细胞增多(可达10%~50%)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有家族调查 诊断一般无困难。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鉴别诊断

  主要鉴别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Rh缺乏综合征和继发性口形红细胞增多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口形红细胞增多除外周血口形红细胞增多外,一般无溶血,具有相应疾病的特点和缺乏家族史,鉴别并不困难。Rh缺乏综合征(Rh deficiency syndrome)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血病,发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HST溶血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口形红细胞增多而无溶血征象 病程中,偶尔由于感染而发生再障危象。一般在家系调查中才被发现,重者可有危及生命的溶血,同一家族成员的HST溶血轻重也不同。大多数HST可有间歇发作的贫血和黄疸 重症患者常有脾大。继发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出现溶血。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症状是什么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增多。  在外周血涂片当中,红细胞中心淡染区可以成狭窄的裂缝,裂缝的中央较两端更为狭窄,缝的边缘比较清楚,类似微张的鱼口,所以称之为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发生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时候,红细胞在脾脏的破坏会增加,溶血程度轻重不一。比较轻的患者,有可能有轻度的溶血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临床表现  HST溶血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口形红细胞增多而无溶血征象 病程中,偶尔由于感染而发生再障危象。一般在家系调查中才被发现,重者可有危及生命的溶血,同一家族成员的HST溶血轻重也不同。大多数HST可有间歇发作的贫血和黄疸 重症患者常有脾大。继发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不出现溶血。  并发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贫血一般轻微,血红蛋白很少低于80~100g/L,多数患者网织红细胞中度增高(10%~20%)。MCV增高,MCHC降低、正常或增高。外周血中口形红细胞可达10%~50%。  2.血清胆红素和结合珠蛋白水平可反映溶血的程度。  3.渗透脆性增高,偶有正常 自溶试验增加 葡萄糖或ATP

简述老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MeCulloch总结有关克隆性增生资料后认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异常克隆具有以下3个特点:  ①从单一细胞起源,持续增生;  ②异常克隆具有优势抑制正常克隆,晚期正常克隆消失;  ③异常克隆具有细胞遗传的不稳定性,临床上偶尔见到真红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类似现象可见于慢性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贫血一般轻微,血红蛋白很少低于80~100g/L,多数患者网织红细胞中度增高(10%~20%)。MCV增高,MCHC降低、正常或增高。外周血中口形红细胞可达10%~50%。  2.血清胆红素和结合珠蛋白水平可反映溶血的程度。  3.渗透脆性增高,偶有正常 自溶试验增加

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析

  1.相对性增多  是指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血中的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EPO增多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后天因素造成。  (1)后天性EPO增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膜缺陷表现为收缩蛋白的结构异常,以其二聚体代替了正常的四聚体,从而失去了细胞膜的稳定性。少数患者为红细胞膜的4.1蛋白缺乏或带3蛋白与锚蛋白的结合缺陷。椭圆细胞的形成是在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后的渐变过程。膜架蛋白的上述缺陷使红细胞在微循环中剪应力的作用下而形成椭圆形或因破碎而形成异形红细胞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自然或人为增加引起的,因此红细胞的产生增加。在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中,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可能出现6到800万个,偶尔会出现900万个红细胞。当根本原因得到治疗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就会消退。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适当增加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称为生理性红细胞增多症。可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红细胞前体固有的因素造成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CV)、红细胞增多症(PRV)或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骨髓异常而产生过多的红细胞时发生的。通常,还会产生过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PCV被归类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和眩晕,体格检查体征包括脾脏和/或肝脏异常肿大。在某些情况下,受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失去了正常红细胞两面凹圆盘形的形状而变成球形,即细胞的直径比正常细胞小,面积与体积比率减小。种细胞的变形性能显著减低,在脾窦中不易通过,结果在脾内被破坏。  有些研究显示,骨髓中幼稚红细胞的形态和物理性能都是相当正常的,但红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后,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

皮肤行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1.多在接受错误教育或不良环境的影响下,致使性格失常,引起神经功能紊乱。   2.遗传素质可致本病  3.体内缺乏锌、铜等微量元素可致本病。  发病机制  接受错误教育或不良环境的影响遗传素质,体内缺乏锌、铜微量元素等多因素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形成不良行为,经过不断重复,成为一种不易控制的

血胆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血胆症病因与发生率,我国与欧美有显著差异。我国绝大多数属于伴有胆石或蛔虫的肝内化脓性胆管炎;欧美则以肝损伤为主,其次为肝动脉瘤和肿瘤。同济医科大附属协和医院1960~1981年收治胆石症和胆道感染2403例统计,其中血胆症21例,发生率为胆道病的0.9%。胡以则收集国内1978~1985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析

  普遍认为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NA)是一种罕见遗传病,其中以共济失调为主类型,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多动为主类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有散发病例。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与X染色体基因缺陷相关的性连锁遗传病。

关于良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析

  1.血容量减少  为最常见的原因,如多次腹泻、过分出汗、排尿过多、严重缺水、广泛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由于丢失过多的水分,致血液浓缩。  2.体质因素  良性红细胞增多症,其病因及发病原理可能为:①醛固酮排泌减少;②血液分布不均。不同血管床之间红细胞压积各异,毛细血管床处低于大血管池。

关于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介绍

  已有4足够的证据表明,此症与丝虫感染有密切关系,如绝大部分患者血清对丝虫抗原的补体结合试验呈阳性,治愈后滴度下降;在典型患者中,肝、肺、淋巴结内均曾找到微丝蚴;用抗丝虫药物治疗本症有良好效果等。一些其他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弓首蛔虫感染也有可能引起本症。  一般认为是寄生于其他动物的丝虫偶尔感

概述小儿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膜收缩蛋白基因异常(主要是αHE突变)导致膜收缩蛋白以二聚体代替了正常的四聚体,从而使细胞膜稳定性下降。αLELY等位基因表达产生的α链缺乏与β链结合的能力,但对正常膜收缩蛋白的生成无明显影响;如果同时存在α链基因突变,则可出现明显的椭圆形红细胞改变。这些膜蛋白异常主要通过影响膜骨架水平方向相互

无汗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介绍

  病因   无汗症可由于汗腺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损害,以及其他疾患引起的特发性无汗。  1.神经性无汗症(neurophacicanhidrosis)  由激活汗腺的神经通路功能障碍所致鶒。如髓质损害可引起同侧节段性汗闭或损害以下部位暂时性无汗。疾病引起的全身性无汗可能是由于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增强引

血液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1976年,adamson等对两名pv的妇女进行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同功酶分析,结果发现其皮肤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含有两型g-6-pd同功酶(gda/gdb),而外周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均只含相同的a型g-6-pd(gda)。这表明它们来源于a型同功酶的干细胞,从而证实了真性红细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析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指出生数日内新生儿红细胞过多,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异常增加。  原因可能为经胎盘输注过多、胎盘功能不全、内分泌紊乱、宫内缺氧、血浆红细胞生成素增加、胎-胎输血、母-胎输血、延迟结扎脐带使胎儿血容量增加等。

血液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1976年,adamson等对两名pv的妇女进行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同功酶分析,结果发现其皮肤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含有两型g-6-pd同功酶(gda/gdb),而外周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均只含相同的a型g-6-pd(gda)。这表明它们来源于a型同功酶的干细胞,从而证实了真性红细

概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源于造血干细胞。原、早幼及中幼粒细胞等阶段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进行有丝分裂而增生,构成骨髓中粒细胞的增生池。正常时,这些细胞不能穿过骨髓血窦壁故不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不能增生。晚幼粒细胞一般在外周血中也不能见到杆状核粒细胞在外周血也少见。分叶核

分析老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原因

  老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病因不明。造血细胞明显增生的可能机制为:  ①干细胞肿瘤性增殖失控;  ②有一种异常的髓系增殖因子的存在;  ③干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及其他的血细胞生成因子的敏感性增加。已有报道,患者的骨髓和单个核细胞在半固体培养中,甚至在无外源性红细胞生成素条件下,有红系祖细胞克隆形成单

不动纤毛综合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不动纤毛综合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现已证实纤毛轴丝含有100多种多肽,任何1种多肽有缺陷,均可造成同样的病理结果。因此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有纤毛蛋白臂部分或完全缺失(单纯外侧或内侧纤毛蛋白臂缺失、或双侧均缺失),有放射辐缺陷者,有中央鞘缺失。也有临床症状典型而纤毛超微结构正常者。其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