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宇:学术研究要谨防“两个凡是”

现在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在评价论文或其他科研成果时,普遍地存在着“两个凡是”现象:凡是提交有外国人参加的“国际会议”和有外国人肯定、称赞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凡是引用了外国人的著作和语录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 翻一翻各单位制定的一些考核文件和评奖规定以及对在校大学生论文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凡是”正在严重破坏学术创新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使得我们的学术创新沦为他国学术注解与诠释,创新正在沦为外文的代名词,考核和奖励标准成了人们学术研究的桎梏。 先来看看“国际会议”。当今时代,“国际会议”颇多,有在中国内地与国外某一地区或学校召开的会议,也有在周边某国或境外某地召开的会议,只要是会议上有外国人甚至是中国的港澳台人士,都能称之为“国际会议”。如此“国际会议”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真正的国际水准,可能很多组织会议者心里都是明白的。但是,我们的制度很明确,这样的“国际会议”可以得到经费的资助,参加这样会议的成果能够得......阅读全文

朱大明:学术评价量化与同行评议

随着学术界对“核心期刊”、SCI论文以及影响因子等学术量化指标的重视,量化评价也受到了种种质疑和责难,认为“学术评价量化背离学术评价宗旨”,“学术评价要靠同行评议”,甚至认为是学术评价量化导致了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仔细分析学术评价量化与同行评议的关系。 概括而言,科研论文的评价分

如何看待学术评价“代表作制”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日前公布后,引起了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的很大反响。归纳起来,这些反响有两种,一种是赞扬,另一种是担忧。  持赞扬态度的人中,又可以细分为两类。常发表科研成果者是一类。这类人往往科研水平较

新冠病毒可“植入”人体基因组?PNAS最新学术研究引争议

  在COVID-19大流行的最初几个月,分析测试结果的医护人员发现:已经从COVID-19中康复的病人有时会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后的PCR测试中莫名其妙地出现阳性。  这些人并未二次感染COVID-19,从他们的样本中也没有分离出活的病毒。而且,RNA的寿命通常很短,所以阳性测试不太可能是残留RNA的

乔新生:学术评价勿以刊物代替观点

  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可谓喜忧参半。从论文的数量看,中国的科技论文已经达到全球第二名,可是,从科技论文引用的次数看,却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所有这些似乎都说明,中国是一个生产科技论文的大国,但是,科技论文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   其背后原因或许在于我国论

吕红军教授: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亟待改革

  光明日报深度报道版“规范学术 端正学风”栏目系列报道刊出后,正在北京学习的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院长教授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带头人,她有着多年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经验、体会,使她对此话题有着深刻的感受。记者:我报刊登有关学术风气的

学术诚信被践踏,根源还在“五唯”评价

近日,国内某位已获研究生推免资格,并直博北京大学的伊姓同学被指控论文抄袭。然而面对记者,这位本科便就读于国内重点高校的学生却“抱怨”称,他于今年7月联系论文辅导机构,但对方“完全没有告诉我这篇论文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版面费花了几千元,“这篇论文发在普刊,对保研也没有加分”。“我也是受害者,已

朱大明:学术评价中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近年来,随着对科研评价的日益重视和量化评价方法的普遍运用,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论文数量和质量作为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大都与科研人员的职级晋升、学位申请、荣誉地位、奖金待遇等挂钩,与论文发表相关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也较普遍地存在,致使以论文数量衡量学术绩效的评价制度也饱受诟病

赵鼎新:学术评价最大标准是“心中那杆秤”

 赵鼎新   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陈彬自2012年加入浙江大学,历任访问学者、社会学系学科建设首席专家、社会学系系主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等多个职务后,不久前,赵鼎新离开了浙大社会学系系主任的岗位。此后,他又以一封公开信的形式,辞去了所有和浙大社会学系有关的职务,此举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在加盟浙

最新肠道细菌学术研究:为人父母都需要知道的一件事

  衰老相关慢性炎症(也被称为“inflammaging”)是一种低度慢性炎症,与老年性中风、老年痴呆和心血管疾病有关。今日发布的《免疫学前言》(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不仅报道了这项有点令人意外的发现,而且强调了潜在的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简单饮食策略。  “过去我们发现infl

张端鸿:学术管理应突破量化评价执念

 ■张端鸿 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就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并要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使得在当下的高校学术管理中,过于突出量化评价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需要注意的是,

沈建华:学术评价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

  学术评价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我们如今在媒体上经常看到大学或研究所召开发布推介会的消息,这种会都是为了宣传本单位人员的“高水平”成果及其论文在某某著名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但这个“高水平”,因单位和其所在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且有差异极大的不同解读。某些解读,可能是为了树立本单位的形象(

复旦大学:“代表作”制度挑战学术评价市场逻辑

  中国学术界缺乏的正是由学者信誉认可带来的晋升可能。这也是复旦大学把人事学术晋升权力由学校下放到学科,以求减少行政干扰、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的初衷。  仅凭一两篇有价值的论文,不论是否在“权威”和“核心”杂志上发表,就能获得大学教授参评资格?以前这仅是天方夜谭,如今复旦大学推行的“代

熊丙奇:科研项目应取消“纵向”“横向”分类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纠正了横向科研经费属于项目负责人个人所有的观念。这位负责人强调,不管是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应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   对于普通公众,何为“纵向”、“横向”科研经费,往往搞不明白。在他们看来,科研经费就是科研经费,都是用来作科学研究的。这其实是一个基本“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值得我们警醒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名单,中国内地共有32所学校上榜,然而未有学校进入100强。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虽然不能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大学学术研究能力的高低,但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基本上体现了真实的情况。中国学校未进入百强,确实值得我们深

中国青年报: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真那么难吗

   在世界一流大学,哪怕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其教学质量接受教授委员会和学生的评价。  近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教授、副教授要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不断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将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  教授要

时评:“什么是论文”应成科研人员第一问

   “什么是学术论文”应成为科研人员的第一问。真正的学术论文绝非应景之作,只有不断探寻内心理想和生命价值,潜心研究暂无成果的科研人员才能“潜”下心,才能完成一篇佳作。  近日,论文成为“金标尺”这一话题引发了笔者关注。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论文指挥棒”“论文导向”的批评声一直不绝于耳,且

五座中国城市入围全球科创能力评价前十,数量首超美国

  据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21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五座中国城市入围全球前十,数量首超美国。榜单前十座城市中,五座中国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上海、武汉、香港;美国有三座城市上榜,分别是剑桥、波士顿、纽约。  上海在榜单中排名第七,与去年持平。报告显示,上海的技术研发与学

科技部发文!破除“唯论文”导向,明确重点评价学术价值

  今天(2月23日),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20〕37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

评价科研成果要注重“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与类型越来越多、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对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科研水平进行评价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鉴高等教育强国科研评价的经验与教训,提高我国科研评价的水平,更好地推动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   英国有着较长的专门对高等教育机构科研进行评价的历

兰州文献中心青年创新促进会举办学术交流会

  7月29日,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青年创新促进会与业务处联合举办了以“资源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兰州文献中心学委会副主任曲建升研究员主持学术交流会,各业务部门40多名青年职工听取了报告。   兰州文献中心2013年度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曾静静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国际气候变化适应

熊丙奇:别让万亿科研投入成为“唐僧肉”

  近日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有专家指出,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我国科技投入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笔者看来,科技经费投入是科技创新的保障,但如果不能同时重视科研体制改革,则科技经费

“网红”文章等于学术论文,逗谁呢

  静谧的周末,浙江大学“放了一炮”。9月16日,新华社报道称,浙江大学发布新规,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文章将可被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并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对此,有人笑言,教授要争做“网红”了。   网友这样说,倒不是在贬低“网红”,是在形象地指出,学术研

职称论文制度终获改革,“代表作”制度步入历史舞台

  实行了三十年的职称制度终于迎来了大改革。昨日(201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重点改革"唯论文唯资历 唯学历"论,让专业技术人才获得更科学的评价和肯定。  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此次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最具突破性的改

创新学术评价体系引热议,“网红文章”能否等同论文?

  浙江大学日前出台新规,浙大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根据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可被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该新规一经推出,立即引发了广大师生和网友热议。  什么样的“网文”才算“优秀”?“网红文章”能否等同于学术论文?靠刷流量成为

科技杂谈:让科学评价回归科学

  近些年来,科学评价问题引发政府部门和学术群体的高度重视,呼吁改革之声此起彼伏。那么,科学评价工作究竟应该怎样改革?  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发现或者实现过去未发现或者未曾实现的事(包括规律、现象、特征、功能等),是对客观存在物本质和功能的学科性研究。正是由于其高度专业性的特点

韩东屏:消除“学术泡沫”要从政府管理部门做起

 □韩东屏  根据媒体的最新消息,我国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可水分相当大。不信你随便选一个主题到中国知网上去搜索一番就会发现,在被搜出的论文中,有的有抄袭之嫌,有的只是对他人文章的裁剪拼凑重组,还有不少是观点内容重复,了

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2021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2021年10月,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全球知名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在2021竞争情报上海论坛上共同发布了《2021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自2015年起,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科睿唯安每年发布新一版的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至今已发布七版。该报告在国内引起广大关注,

《自然》:关于学术量化指标的看法

  让数据和证据作为决策的依据,是科学家的一贯习惯和最爱,因为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就是这样,只相信数据和证据。但数据和证据真的能代表一切吗?  如果科学家都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那么指望谁能利用?只需要考察一下使用量化指标的典型代表,如期刊影响因子、H指数和grant-incometargets,就明白

王汝芳委员:以打造权威数智平台为抓手-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311.shtm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代表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阐释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传播中国价值、提供中国方案。 王汝芳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