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细胞坏死的新谜题

生物通报道:细胞死亡是所有多细胞生物体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在机体一生当中,许多组织中的细胞都会发生自然死亡,新的细胞替换。细胞死亡和新细胞生成之间的适当平衡是维系健康组织功能,机体损伤后修复的关键所在。如果细胞只增加不减少,那么就会导致肿瘤发展。另一方面,过多的细胞死亡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 正常来说我们的组织都是健康的,但是其中一些会发生炎症和疾病,“是什么引发炎症的呢?细胞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否是炎症的开关,这种进程如何调控的呢?”德国科隆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教授Manolis Pasparakis说。Pasparakis教授研究组11月7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部分回答了这些问题。 目前公认的主要细胞死亡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坏死”,第二种是“凋亡”,第三种是“自噬”。凋亡和自噬均需要能量和合成新的蛋白质,是一个细胞自我调控的主动过程,因此也被称为“程序性死亡”。 细胞坏死最初被认为是一类......阅读全文

【盘点】衰老与疾病的关联性研究进展

  人为什么会变老?对于人类来说,如何才能长生不老真的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但是至今为止都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影响整个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均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数据显示到2050年约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年龄将超过60岁。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中国科学家1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1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心肌细胞坏死新机制,炎症细胞造成神经修复障碍的新发现,以及天然免疫综述文章等。  首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肖瑞平研究组发现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RIP3) 通过活化钙/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II (CaMKII)参与心脏缺血

Science医学:双管齐下,将癌细胞送上死路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瑞士最常见的儿童癌症。尽管接受了高强度化疗,五分之一的患者病情会复发,通常预后不良。来自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现在找到一种方法通过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来杀死耐药白血病细胞。  一切都源于血中的防御细胞——恶性转化前体淋巴细胞。目前,高强

NIBS沈志荣、雷晓光Cell子刊发表程序性坏死研究新成果

  来自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员发现,天然产物Kongensin A作为一种非经典的HSP90抑制剂,可以阻断RIP3依赖性的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这项研究发布在1月28日的《细胞化学生物学》(Cell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  北京生命科学研

关于过敏反应的那些事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过敏反应相关的研究与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Lancet:抗过敏药物能够缓解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认知损伤  最近,来自UCSF的研究者们成功地在II期临床实验中证明FDA批准的抗组胺药物能够恢复多发性硬化患者大脑的神经系统功能。此前实验室水平的研究发现

袁钧瑛院士Science发表程序性坏死研究新成果

  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中RIPK1通过促进炎症及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又称程序性坏死)介导了轴突退行性病变。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8月5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现任职于哈佛医学院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袁

突破性研究共同解读炎症与多种疾病发生的关联

  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深入,他们慢慢发现人类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都与机体炎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于是很多研究者就重点对炎症和某一疾病的发生进行了大量研究,当然他们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比如来自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就通过研究深入解读了癌症、老化及机体炎症发生三者之间的分子机制和关联。  本文中

北京大学Nature Medicine发布程序性坏死新发现

  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CaMKII作为RIP3的底物介导了缺血及氧化应激介导的心肌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月4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Rui-Ping Xiao)教授及张岩(Yan Z

北京大学Nature Medicine发布程序性坏死新发现

  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CaMKII作为RIP3的底物介导了缺血及氧化应激介导的心肌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月4日的《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Rui-Ping Xiao)教授及张岩(Yan Z

构建生命科学领域宏伟蓝图 打造科技改革试验田新坐标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成就纪实  王晓东(右三)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有望用于治疗各种程序性坏死相关疾病  邵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对败血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大楼外景  钱学森、钱三强、竺可桢、李四光、周培源……这些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这些科

邵峰、王大成组最新Nature文章

  6月9日,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五线六站用户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邵峰及其合作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大成组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Pore-forming activity and structural autoinhibition of the gasderm

章海兵团队发现调控细胞生死转换的重要分子机制

  9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章海兵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Ubiquitination of RIPK1 suppresses programmed cell death by regulating RIP

PNAS人物丨杰出的华人生物学家之哈佛大学吴皓教授

  随着生物大分子结构的逐步解析,研究人员对细胞生理的认知也在不断革新。  哈佛大学吴皓教授实验室主要聚焦细胞抗感染和损伤性刺激的免疫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于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些工作首先解析结构并定义了信号小体(Signalsomes),即超分子组装中心(supra

癌症免疫疗法研究新进展!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亮点研究成果,共同解读近期科学家们在癌症免疫疗法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Cell  【1】Cell:揭示增强免疫疗法疗效、对抗免疫抵抗性癌细胞的新方法  doi:10.1016/j.cell.2019.06.014  免疫疗法刺激病人的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然

NIBS王晓东院士Molecular Cell封面文章发表凋亡新成果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一种小分子可保护电子传递链的完整性,阻断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这一研究被选作封面文章发布在7月21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Xia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一文带你了解Nature杂志不得不看的重磅级亮点研究

  时间总是匆匆易逝,转眼间11月份即将结束了,在即将过去的11月里,Nature杂志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相关文章进行了整理,与大家一起学习。  图片来源:Drs. Christopher Parkhurst and David Artis (WCM)  【1】Nature:首次揭示机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袁钧瑛:从上海女孩到美国院士

   “您还记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您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那天,您在忙什么吗?”  问起这事,袁钧瑛院士笑了起来,“那天,美国科学院开始怎么也找不到我,因为我把手机关了。后来他们电话打到我家里,是我先生俞强接的电话。但他也没法打通我的电话,只能在微信中留言。”  这一天是今年的5月2日,作为哈佛医学院

细胞炎性坏死(细胞焦亡)的关键分子机制成功解析

  细胞炎性坏死(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近年来发现并证实的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是机体在感知病原微生物浸染后启动的免疫防御反应,在拮抗和清除病原感染以及内源危险信号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度的细胞焦亡会诱发多种自身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最新研究显示艾滋病的发生和细胞焦亡有关。细胞焦亡被

【盘点】2015年免疫疗法领域突破性研究TOP10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免疫疗法在治疗1型糖尿病的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巨大前景。这种疗法利用I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一种叫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细胞,在证明安全性的I期临床试验中不仅没有造成严重副作用,而且这些细胞能在患者体内存在至少一年时间。  

2016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公布

  日前,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组织18个成员学会推荐,由生命科学领域专家审核并评选出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示意图  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的繁衍生息,与人类生存环境和粮食安全息息相关。独脚金内酯作为新型植物激素,

中国科学家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9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NIBS邵锋研究组解析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分子机制,还有北京大学在Nature Methods上发表的5-醛基胞嘧啶测序新技术等。  NIBS邵锋研究员近年来发表了多项重要成果,最新这一项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组

研究揭示阻止禽流感病毒向人类细胞中传播物质

  通常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很难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是,如果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可能引发大流行。 MDC和RKI的研究人员现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解释了为什么病毒从动物到人类的传播没有那么容易。  每当人们突然感染H5N1,H7N9和H5N6等禽流感病毒时,世界卫生组织

免疫治疗再获重大突破!辅助T细胞竟如此关键?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们对免疫治疗和治疗中免疫细胞的关注,都集中在了身处最前线的效应T细胞身上,毕竟它们是识别和杀伤癌细胞的主力嘛,而辅助T细胞的作用却不够明确,有人认为它们可有可无,甚至会“拖后腿”。  这一方面是因为效应T细胞可以直接杀伤癌细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癌细胞新抗原的特殊性。大多数能够

发育生物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脏发育高清图谱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过早出生的婴儿常常患有肺部发育不良,并可能面临危及生命的后果。为了给这些婴儿提供新颖的治疗

Nature子刊:癌细胞为何产生耐药性?

  最近,来自澳大利亚Walter and Eliza Hall研究所、墨尔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新的抗癌药是如何杀死癌细胞的,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肿瘤细胞是如何对化疗产生耐药性的”。  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类称为BET抑制剂的抗癌药物,这类抗癌药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新药,可用于治疗白

回顾2018:中国大陆在CNS发表的神经科学论文

  即将过去2018年,中国大陆学者在神经科学的基础、临床及技术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发表以神经科学为主体的研究论文共计19篇。其中,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最

多项研究给出新解释人类大脑为何是动物中最大的

  人类大脑为何是动物中最大的?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庞大的社会群体是人类大脑变得越来越大的驱动因素,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们对此提出异议。近年来,科学家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在此,小编进行一番梳理,以飨读者。  1.两篇Cell揭示一个让人类大脑比较大的特异性基因---NOTCH2NL  doi

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获首发性研究新成果

  来自厦门大学生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e Deletion of Gabarap Enhances Nlrp3 Inflammasome-Dependent Inflammatory Responses”的文章,首次针对γ-氨基丁酸A受体相关蛋白(Gaba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