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望远镜诞生背后的故事

1992年,我国一位天文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4篇文章探讨当时天文科学的发展,在这组文章的最后一节,他对我国天文设备建设提出了几则设想。3年后,他重读这4篇文章,在手稿中写道“……觉得好像是一个跳伞者,伞已经在空中张起,眼睛盯着目的地但却还没有落到实地。像一支音乐停在接近尾声的一个休止符上。” 这位天文学家,就是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为天文事业整整奋斗了70年的王绶琯,而他在手稿中提到的,使这段“停在接近尾声的一个休止符上”的音乐成为一段完整乐章的办法,则是建造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兼大口径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与王绶琯的渊源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正值现代天文学的第二次重建,“五台四校一厂”的学科基地已经立稳脚跟;天文实测条件正从“基本为零”转......阅读全文

郭守敬望远镜诞生背后的故事

  1992年,我国一位天文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4篇文章探讨当时天文科学的发展,在这组文章的最后一节,他对我国天文设备建设提出了几则设想。3年后,他重读这4篇文章,在手稿中写道“……觉得好像是一个跳伞者,伞已经在空中张起,眼睛盯着目的地但却还没有落到实地。像一支音乐停在接近尾声的一个休止符上。

郭守敬望远镜:巡天遥指,雄心未已

   在河北省兴隆县燕山主峰——雾灵山郁郁葱葱的南麓,老远就能看到一组巨大的白色装置静静伫立。谁能想到,在几何形态的外壳里,藏着一双巡视太空的“明眸”——24块六角形平面子镜(Ma)和37块六角形球面子镜(Mb),构成两只巨大的“复眼”。  它的全称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500余颗类星体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于2010至2011年期间开展了M31、M33及其临近区域的背景类星体搜寻工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霍志英等人日前在这一区域约135平方度天区内,新发现500多颗背景类星体。这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软件国际评估会召开

   评估会现场  12月17日至18日,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软件国际评估会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   此次评估会邀请了费米国家实验室Stephen Kent教授、普林斯顿大学Robert Lupton博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amas Budavari博士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已知锂含量最高恒星

北京时间8月7日凌晨,《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为首的科研团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奇特天体,其锂元素含量约是同类天体的3000倍,这是目前人类已知锂元素含量最高的恒星。锂是元素周期表中的3号元素,很轻,它引领了一场能源革命,并且广泛用于国防、军工等

郭守敬望远镜巡天数据助力星系对研究

  近日,综合使用国际合作的斯隆数字巡天(SDSS)和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的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沈世银领导的科研团组首次精确地测量了一批近距离星系对的二元光度函数,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本地宇宙中星系是如何成双成对的。目前,该工作已被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Ast

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对世界发布

图为郭守敬望远镜。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取得的首批巡天光谱数据从19日起正式对全世界发布,数据包括 220万光谱,高质量恒星光谱172万条,超过目前国际上所有已知恒星巡天项目的光谱总数。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http://dr1.lamost.org/)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宇宙浩瀚,人类

“黑洞猎手”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现宁静态中子星

9月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时域巡天数据,LAMOST黑洞猎手计划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该中子星双星系统的艺术图,蓝色为中子星,红色的是其伴星红矮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一颗宁静态中子星

什么是中子星?它们在宇宙中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如何发现中子星?这些科学谜团正在被天文学家慢慢揭开。 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时域巡天数据,我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这颗中子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2倍,其伴星是一颗类似

郭守敬望远镜背后的故事-星空下的守望者

河北兴隆,一个宁静的小县城。县城境内,燕山主峰的南麓上,一组巨大的白色建筑静静伫立。在那雄伟的建筑里,藏着一双仰望星空的明眸——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8月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其管理和运行的LAMOST已经圆满完成了一期光谱巡天观测。 1997

“星海捞针”-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一颗宁静态中子星

什么是中子星?它们在宇宙中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如何发现中子星?这些科学谜团正在被天文学家慢慢揭开。  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时域巡天数据,我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这颗中子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2倍,其伴星是一颗类似太

郭守敬望远镜发布第7批低分辨率光谱数据(LAMOST-DR7)

  近日,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布的第7批低分辨率光谱数据(LAMOST DR7),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王有芬与研究员罗阿理等人发现了734颗极冷矮星,均为褐矮星的候选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极冷矮星尤其是褐矮星,是内核没有稳定核聚变的亚恒星天体,或者说是一种演化失败了的恒

盱眙近地天体望远镜银河系反银心方向数字巡天计划完成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及中科院-国家基金委天文联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及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刘晓为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与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赵海斌、姚进生研究员通力合作,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2010年9月至

我国新型大靶面全制冷CCD相机成功研制并应用

  针对我国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特殊需求,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联合光速视觉(QHYCCD)公司经过近3年多攻关和迭代研发,近日成功研制出了一款新型全制冷大靶面CCD相机。该相机性能优异,拥有多项原创设计,为我们打破国内高精尖设备对国外依

窥探宇宙最古远的星河

星空下的郭守敬望远镜。陈颖为摄138亿年间宇宙化学组成的演化示意图。资料图片  浩瀚星河中,有类金属含量极低的恒星——贫金属星,它们如同宇宙的化石,携带了早期的宇宙信息;对它们的研究,被称为恒星考古。  日前,我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的巡天数据,挑选出一万余颗金属含量不到太阳百分之一的贫金属星候选

上海天文台精确测量银河系中尘埃分布的尺度

  银河是夜空中最壮美的景观。在银河繁星中,存在一些肉眼可见的“黑色星云”(图1)。这些“黑云”由恒星之外的中性气体和固体颗粒所构成,是新一代恒星的诞生地。这些固体颗粒被通称为星际尘埃。  星际尘埃主要产生于恒星演化的后期阶段,它们吸收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能量(形成黑云),并在红外波段发射。尘埃不仅有

科学重器集体亮相科技周-包括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

  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正在解析埃博拉病毒的高分辨率图像……北京民族文化宫的一堵电视墙正直播他们忙碌的场景。“上海光源”螺旋状的原理模型旁,观众们正聆听上海的技术人员和中科院微生物专家讲解。  “科技周首日的直播,恰巧赶上‘上海光源’解析埃博拉病毒。”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的徐雁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尖端科学

天文测距最好标准烛光已被发现

光明日报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齐芳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陈孝钿副研究员领衔完成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发现双周期的天琴座RR型变星是最好的标准烛光,利用它的两个周期来测量星系距离不再需要元素丰度的信息,这使得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得以实现。

我国天文学家建立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方法

  6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陈孝钿领衔完成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发现双周期的天琴座RR型变星是最好的标准烛光,利用它的两个周期来测量星系距离不再需要元素丰度的信息,这使得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得以实现。  一百年前,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测量了第一

天文学家建立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方法

6月20日,《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陈孝钿领衔完成的一项重要成果。该研究发现双周期的天琴座RR型变星是最好的标准烛光,利用它的两个周期来测量星系距离不再需要元素丰度的信息,这使得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得以实现。一百年前,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测量了第一个河外星系仙女座大星云

银河系苍蝇座一黑洞质量相当于11个太阳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近日对外发布国家天文台的最新科研成果:中美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内苍蝇座的一个黑洞是个正转圈的“胖子”,质量相当于11个太阳的质量。  薛随建说,国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刚刚对银河系内的一个黑洞天体-Nova Muscae 1991(苍蝇座新星)做了质量和转动速度的测量,发

中国天文学家实现超大规模宇宙模拟实验

   借助近300亿个虚拟粒子,情景再现了“盘古开天地”,边长为45亿光年的立方体积中,物质分布如何演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张旸17日告诉记者,在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中心的“联想深腾7000”超级计算机上,中国天文学家实现了超大规模宇宙模拟实验。  据天文学家介绍,这次实验,

中国LAMOST发现了目前银河系中自转最快恒星

  中新网北京4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台李广伟副研究员近期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LAMOST)数据,最新发现一颗目前银河系自转速度最快的恒星,并将其正式命名编号为LAMOST J040643.69+542347.8。 

中泰国家天文机构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4月5日,泰国公主诗琳通访问“中国天眼”——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下简称,FAST),并见证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一手拿着笔记本和笔,一手拿相机或手机拍照,这是诗琳通公主出访的“标配”。在FAST总控制台门口刚一下车,诗琳通便拿起

日食与望远镜

  迄今为止,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出现在出土于公元280年前后的《竹书纪年》中,这批竹简记载了一次发生在公元前899年的日全食。当时,人们还不了解日全食这一天学现象,因此书中写为“天再旦”,也就是天又亮了一次。   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水平的提高,到了汉代,中国天文学家不仅认识了日食这一现象

甚大望远镜成功串联-成世界最大虚拟光学望远镜

  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的帕瑞纳尔观测站日前成功地将甚大望远镜的4个主望远镜“串联”,并将它们观测到的图像信号整合为一个,堪称目前世界最大的虚拟光学望远镜。  甚大望远镜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架设的。它共包括4个单独的主望远镜,此次成功连接后,相当于形成了一个直径达130

研究人员提出搜寻仙女星系星团的新方法

  《中国科学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一支天文领域的联合研究团队基于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数据,构建了搜寻仙女星系(M31)星团的新方法,这是天文学家继哈勃望远镜后利用LAMOST等地面望远镜批量搜寻仙女星系星团盘中年轻星团的突破性工作。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文与天体物理学》。 

中科院拟建多个大科学研究中心-实现全面开放共享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获悉,中科院运行、管理着全国众多的大科学装置。未来中科院将以此为基础,建设多个大科学研究中心提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用户满意的科技服务,依托大科学装置形成重大科技突破。  中科院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主要承担单位,全国三分之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科院管理,

天文学家最新研究认为银河系约130亿年前形成

银河系有多大年纪了?它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北京时间3月24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天文学家最新研究成果论文指出,银河系可能经过了不同的演化阶段,其起点是约130亿年前盘族恒星的形成。 这一重大天文研究结果来自对近25万颗恒星年龄的精确计算,由德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科教融合三个学院

   为进一步推进“科教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国科学院大学近日成立了科教融合的三个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简称天文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简称工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简称公管学院)。  根据各学院的功能定位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国科大原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法律系及科技资源管理研究中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