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艘超深水科考钻探船实现主船体贯通

今天(12月18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市南沙区实现主船体贯通,即将下水,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领域重大装备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大洋钻探船是我国首艘超深水科考钻探船,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设计排水量达4.2万吨,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超过10000米的钻探能力。这艘船由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 作为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国之重器”,大洋钻探船的设计和建造,聚焦解决地球深部重大资源环境科学问题,具有油气钻探和大洋科学钻探两大作业模式,兼具隔水管和无隔水管钻探作业方式。此外,该钻探船拟配置十大类别先进的船载设备,形成涵盖海洋研究全领域的九大实验室,并首次配建国际一流标准的古地磁和超净实验室,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后续大洋钻探船将开展上建区域搭载、设备安装调试、码头试验等工作,预计于2024年全面......阅读全文

我国大洋钻探船北部母港启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68.shtm5月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在鳌山湾畔揭牌。该码头是我国深海探测“国之重器”——大洋钻探船的母港之一。大洋钻探船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科考船启航

  7月31日,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我国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自然资源部供图  本航次主要任务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资源环境的综合调查工作,履行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开展深海生态环境调查;开展深海装备试验性应用;进行海洋

超1万米!我国首艘超深水科考钻探船主船体贯通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实现主船体贯通 。 图片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大洋钻探船实现主船体贯通 图片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12月18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

超1万米!我国首艘超深水科考钻探船主船体贯通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实现主船体贯通 。图片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大洋钻探船实现主船体贯通 图片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12月18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市南沙区实现主船体

我国首艘超深水科考钻探船实现主船体贯通

今天(12月18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市南沙区实现主船体贯通,即将下水,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领域重大装备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大洋钻探船是我国首艘超深水科考钻探船,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设计排水量达4.2万吨,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

“大洋一号”科考船圆满完成首次中尼联合海洋考察

  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8月29日完成为期9天的中国尼日利亚联合海洋调查航次,返航停靠尼日利亚拉各斯阿帕帕港。   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刘显法和尼日利亚农业部部长代表、尼海洋研究所所长等中尼各界人士近200人参加了在阿帕帕码头举行的迎船仪式。   专程赶至拉各斯迎接科

“雪龙”号科考船凯旋

  北京时间4月5日21时左右,“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将于8日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在航行5个多月、2.8万余海里之后,“雪龙”号终于凯旋“回家”。  “雪龙”号于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11月底到达南极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

“实验3”号科考船凯旋

  经过12230海里的航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圆满完成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任务,22日返回广州。  应巴基斯坦国家海洋研究所邀请,“实验3”号科考船于2017年12月30日从广州起航,经马六甲海峡前往北印度洋,于2018年1月14日抵达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兰海沟

我国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启用

 “海洋地质二号”多功能新型科考船抵靠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  图片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我国首座深水科考码头、国内规模最大的科考专用码头正式启用。  图片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12月18日,“海洋地质二号”多功能新型科考

“实验1”号科考船载誉凯旋

  我国第一艘小水线面双体科考船“实验1”号,近日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首次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胜利返回珠江新洲码头。  据介绍,“实验1”号执行的首次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从今年4月12日开始,经48天,航行7900海里,主要调查印度洋及南海西部海区。在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

实现“海洋强国”目标-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使出“洪荒之力”

  地球上大约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发展海洋科技、开发海洋资源已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而这些自然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撑。22日下午,“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活动采访团来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近距离参观了这个世界上第七大海洋研究机构。  国内首个海洋科技实验室 实现“

东方红3号科考船用上了轻质船燃

  3月12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获悉,中国石化燃料油公司近日在山东青岛大港码头首次为东方红3号科考船供油,首单供应605吨轻质船用燃料油,助力其完成海洋科考任务。 东方红3号科考船是国内顶尖海洋综合科考船,也是全球最大的静音船,曾多次完成在东海、黄海、南海及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科考任务。今年1月,

全球最大太阳能船变身气候变化科考船

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船TüranorSolarPlanet在完成环球航行之后,开始了它的新使命。今后,它将被用于研究全球变暖和墨西哥湾暖流之间的关系。   据英国《卫报》报道,太阳能船――MS TüranorSolarPlanet在去年仅凭太阳能和电池组所提供的能量完成了环游世界的壮举。如今这艘1

大洋钻探:半世纪后迎来更大机遇

   50年,3700多口井,取芯40多万米,大洋钻探计划是迄今为止深海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国际合作项目。  展望未来,大洋钻探作为“航母”和“旗帜”的作用仍将继续,但是未来还有没有新意?科学上的突破口在哪里?中国科学家能够在其中发挥什么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报》记

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大洋钻探有多牛

  一望无际的美丽南海再次迎来了蓝色的“决心”号,中外科学家在这里开展第三次大洋钻探。近半个世纪以来,利用大洋钻探的先进技术,科学家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创造了深海和地球科学一个接一个学术亮点。  从夭折的“莫霍计划”到大洋钻探  打一口深井,打穿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长

“雪龙”号科考船进入北极圈

  北京时间7月30日6时,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北纬66度34分、西经169度10分进入北极圈。图为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展开五星红旗和考察队队旗。新华社记者 摄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完成大修

11月6日,我国唯一的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完成了为期半年多的大修,以全新的面貌精彩亮相。承担此次大修任务的上海船厂为“雪龙”号举行了简短而热烈的出厂仪式。“雪龙”号此次大修耗资2亿多元,主要对船体、轮机、电气和科考4个部分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造。  图为“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出厂仪式现

新型地球物理科考船开建

  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的“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开工仪式在广州举行。  据了解,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是一艘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种用途船舶,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观测能力。该船总投资5.175亿元,设计总吨3990,总长90.6米,

“雪龙”号科考船进入北极圈

  北京时间7月30日6时,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北纬66度34分、西经169度10分进入北极圈。  考察队员们在“雪龙”号直升机停机坪展开五星红旗和考察队队旗,组成“9北”“66度34分”等字样,纪念进入北极圈。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0日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开启

“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家

  4月6日,记者从上海边检获悉,“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家,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据悉,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开展,其中,“雪龙”号已于4月3日返沪。  上海边检总站外高桥边检站科学优化勤务模式,实行“窗口查验前置+一站式办结”通关便利

美海洋地震学家担心失去科考船

   马库斯朗塞特号面临预算危机。图片来源:Bob Vergaras   马库斯朗塞特号是一艘著名的科考船。但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预算紧缩,这艘船可能有了另一个家:一家纽约造船厂。去年,马库斯朗塞特号只在海上航行了128天。   这艘长约70米的船属于NSF,由哥伦比亚大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顺利通过工艺测试

  2月10日,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工艺测试顺利完成。   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船舶、海洋科学及探测设备、工程管理等相关领域专家,根据国家批复要求对“科学”号各分系统和总体技术指标进行了现场测试和审验。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工程

中科院南海所新型科考船开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16日在广州开工建设。中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科考船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重要的开放共享平台。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介绍,从中科院南海所建立至今,使用过“珊瑚”号、“实验”号、“实验1”“实验2”“实验3”号等多艘科考船。  

我国科学家主导的南海大洋钻探即将实施

  1月23日,同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将于1月28日从我国香港启航。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此航次首席科学家,上船参与科学考察的中

日本深海探测船创海底钻探新纪录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日前说,该机构“地球”号深海探测船在宫城县近海钻探到了海面以下7740米深处,刷新了海底钻探的世界纪录。     据介绍,“地球”号深海探测船4月15日开始在宫城县牡鹿半岛外220公里的海域执行任务,帮助探明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机制。研究人员向水深6883.5米的海底插入钻

我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正式起航

4 月8 日,“科学”号首航仪式在青岛中苑码头举行        “现在我宣布,‘科学’号正式起航!”   4月8日下午,随着一声令下,船员们纷纷登上甲板,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从青岛中苑码头缓缓驶出,开始了它的处女航,执行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

我国最先进科考船“科学”号交付使用

  9月29日,青岛奥帆中心港口,红白两色的“科学”号披着朝霞,静静停泊在岸边。  这艘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总吨位4471吨,续航力1.5万海里,造价5.5亿元,当日由武船集团交付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使用。  “‘科学’号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上了

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进入“下半场”

  这一次,要讲述的,是南海如何从陆地变成海洋的故事。故事的挖掘者,是正停在香港招商局码头的“决心”号大洋钻探船;故事的解读者,则是来自全世界各个领域的科学家。   这是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它包括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和368两个航次,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66名科学

巴西新建南极科考船-拟于2025年投入使用

为了推进南极科考行动,日前,巴西海军正式签署造船合同,一艘新的南极科考支持船将正式投入建造。该科考船的建造地点位于巴西东南部的圣埃斯皮里图州。船只设计长度为93.9米,宽度为18.5米,最大吃水深度6米,可承载90余名船员。 为对南极地区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巴西这艘新的南极科考支持船将提升硬件设施

国外科考船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近期,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GA)、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调查者号”前往南极洲东部开展多项科学研究。  此次科学考察航行为期7周,团队成员由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员组成,将重点考察达恩利角(Cape Darnley)附近,以了解南极底层水的流动路径,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