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850万元/项,基金委公布重大研究计划申请指南

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 “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西太平洋作为地球系统的窗口所拥有的科学价值和地域优势,提炼和把握以流体为纽带的跨圈层动力过程与能量物质循环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多学科、跨尺度、跨圈层综合研究,发展板块构造理论,服务于西太平洋气候、环境、资源及国家安全等重大战略目标。 2022年度是本重大研究计划受理项目申请的第5年,根据前期资助布局、中期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整体进度安排,经指导专家组研究决定,2022年度不再受理“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而是着力于“集成项目”的申请和立项,以利于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的预期目标。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揭示西太平洋多尺度海洋及板块俯冲的动力过程,认识其中的物质能量交换机理,阐明地表圈层与地球深部圈层的关联机制,揭示流体在跨圈层动力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把地......阅读全文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是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

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大洋钻探有多牛

  一望无际的美丽南海再次迎来了蓝色的“决心”号,中外科学家在这里开展第三次大洋钻探。近半个世纪以来,利用大洋钻探的先进技术,科学家钻到海底“窥探”地球,创造了深海和地球科学一个接一个学术亮点。  从夭折的“莫霍计划”到大洋钻探  打一口深井,打穿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看看“原位”的地幔究竟长

最高850万元/项,基金委公布重大研究计划申请指南

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  “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西太平洋作为地球系统的窗口所拥有的科学价值和地域优势,提炼和把握以流体为纽带的跨圈层动力过程与能量物质循环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多学科、跨尺度、跨圈层综

最高850万元/项,基金委公布重大研究计划申请指南

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  “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西太平洋作为地球系统的窗口所拥有的科学价值和地域优势,提炼和把握以流体为纽带的跨圈层动力过程与能量物质循环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多学科、跨尺度、跨圈层综

我国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中央谷地形成及隆升历史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科研团队通过构造地质演化、岩石圈深部动力学过程、古温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气候模拟等多领域、多手段综合研究,定量恢复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万年至2900万年前的隆升和消亡过程,揭示了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对地表圈层环境的巨大影响的开始。该成果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世界屋脊”拿什么破解气候密码?

我国科考队员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庆遭遇62年来单日最大暴雨袭击。专家分析认为,大气环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两个大的地形时,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而导致暴雨产生。专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处于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气系统

Nature-Communication:我国雷暴云顶向上放电及圈层耦合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雷久侯、祝宝友和陆高鹏教授团队在雷暴云顶向上放电及多圈层耦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基于自主发展的地基闪电观测阵列,结合国际空间站搭载的高时空分辨率光学观测资料, 首次揭示了雷暴云顶放电的光学特征及其诱发的低电离层扰动特征,提出了利用天电信号来探测雷暴云顶放电现象和研究中高层

地化所高温高压下地壳矿物岩石电导率原位测量获进展

  电导率作为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由于它对温度、流体、化学成分、部分熔融、氧化还原状态等地球内部条件比较敏感,所以它在解释地球与其他行星内部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热状态、运动、起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地壳,作为固体地球圈层的最外层,对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是探索地球深部其他圈层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多光谱相机研制成功

  据巴西科技部网站报道,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7月21日在圣保罗州圣·卡洛斯市举行“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多光谱照相机MUX的交付仪式。该照相机由巴西圣洛斯电子光学公司承建,将作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3号和4号的有效载荷,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进行发射。   巴西科技部部长塞尔西奥·雷森德参加了交付仪

汪品先院士《地球系统与演变》出版面世

据第五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消息,汪品先院士等所著的《地球系统与演变》一书日前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6月底已面向全国发行。 本书由汪品先院士等执笔,内容来自二十年教学及科研实践,花费三年时间撰写完成,并经多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院士和知名专家审阅。全书内容共十二章,前五章介绍各圈层的构成与来历,后

中国科大等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上首次实现地球系统跨圈层相互作用的超大规模模拟

近日,美国计算机学会公布了获得首届戈登·贝尔气候建模奖提名的研究工作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上的应用成果(Establishing a Modeling System in 3-km Horizontal Resolution for Global Atmospheric Cir

林莽荣获加拿大高等研究院全球学者奖

5月23日,加拿大高等研究院公布了2023年度全球学者奖获奖名单。记者获悉,今年共有16名学者入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林莽榜上有名,成为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的3位获奖者之一。林莽 受访者 供图加拿大高等研究院成立于1982年,是一所独立的科研机构。全球学者奖旨在奖励自然科学、生物医

南京古生物所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演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主持完成的题为“埃迪卡拉纪早期具形态分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的科研论文,该研究为宏体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该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现代古生物

行星撞地球-改变地球地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77.shtm美国科学家基于计算机模拟发现,约45亿年前古代行星忒伊亚和原始地球间的巨大撞击可能塑造了地球地幔的不同区域。据推测,这次巨大的、形成月球的撞击让忒伊亚的残骸深埋于地球地幔之中,这些发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课题启动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项项目青藏高原所课题启动会议在京召开。专项首席科学家、所长姚檀栋院士出席并主持课题启动会议,所内各课题负责人及项目研究骨干4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所承担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

天津首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总站建成

  记者日前从天津市科技局获悉,天津市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总站建设已于近日完成。据了解,该站是天津市首个国家野外站,在地球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填补了国际地球关键带观测网络中滨海地区观测研究空白,将为京津冀地区双碳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建议和科学解决

地震后,森林生长如何变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768.shtm地动山摇,地质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作为“地球之肺”的森林,不同区域的树木生长将如何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梁尔源等,通过建立全球树轮年表

微小太阳辐射变化促地球进入冰河期

大西洋径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是南北半球物质与能量的主要传送带,但南半球的过程如何影响AMOC冰期间冰期的形态变化尚不明确。1月14日,英国卡迪夫大学、兰州大学等有关这一问题的新发现以《南极冰山重构大洋环流》为题

走访中科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现代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需要精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地球也是一颗高度动态演化着的行星,地震、火山、滑坡、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等现象是地球运动的明证,同时也对社会发展造成显著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有这样一个实验室,致力于研究现今地球运动状态及动力学过程,为

青藏高原从“谷地”到“世界屋脊”-的秘密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如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形成今日之“高大”面貌之前,青藏高原其实还发育了一个低海拔的温热的“谷地”。 从“谷地”到“世界屋脊”,是如何演化的?其隆升过程又对今天的青藏高原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尚未揭开的谜题。 历时20余年,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又一重大项目在青岛启动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印太交汇区物质能量汇聚中心海洋环境与生物过程的耦合作用和生态效应”启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50余位领导、专家参会,围绕印太交汇区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印太交汇区地处热带太平洋与

院士建议组建相关前沿领域卓越创新中心

  第四纪与全球变化科学战略研讨会日前在西安举行。傅伯杰、吴立新、安芷生等多位院士专家参会,并建议组建“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   据了解,第四纪科学是当今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涉及多学科交叉和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全球变化相融合的第四纪科学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

地质地球所揭示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床多期岩浆作用

  探讨高镁火山岩形成机制及其与斑岩成矿相关岩浆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可为揭示斑岩矿床深部源区特征、岩浆演化及动力学背景提供新的思路。  北方造山带东部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三大构造体制的复合造山及成矿作用,但不同构造体制间复合叠加的表现形式、时空关系、构造体制的转换

天津一野外站-获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日前,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将69个野外站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其中,天津市依托天津大学建设的“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获批,成为天津市首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讨会召开

  10月21日,“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项实施方案研讨会在青藏高原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研究骨干4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究人员分别来自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研讨会由青藏高原

大气所朱江研究员做客北京综合中心第四期BASIC论坛

  8月2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举办第四期BASIC论坛。本期论坛邀请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研究员就“地球系统模式与地球系统模拟装置”作了专题报告。  朱江是我国地球科学领域专家,长期从事大气、海洋资料同化和自然控制论研究。报告围绕“什么是地球系统”、“什么是地球系统数值模拟”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岩石圈“脱碳换骨”的秘密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库”,封存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碳。通过大洋钻探,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岩石圈“脱碳换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种高度富碳的新型岩浆,可在岩石圈的作用下“脱碳”,连续转化为碱性玄武岩。  地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圈层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碳元素在这些圈层之间

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大数据助力“第三极”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它不仅孕育了亚洲几大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学数据的整理和共享,对于科学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下称数据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汇

放射性硫同位素示踪太阳活动研究获进展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能量来源,控制着地球的气候和水文系统,从而维持地球表生环境的生命活动和宜居性。重建过去的太阳活动历史,对评估异常太阳活动的强度和频率,预测其对宇航员、现代科技通讯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均有重要意义。高能宇宙射线轰击地球大气可以产生放射性同位素(又称宇生核素,如碳14、铍10等),这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