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生物学方法寻找到17个活性药物分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袁曙光课题组带领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生物学的方法从158万个化合物中寻找到了17个嗅觉受体蛋白Olf73的活性药物分子。该工作为基于嗅觉受体蛋白的药物发现与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该成果以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the olfactory receptor Olfr73 suggests a molecular basis for low potency of olfactory receptor-activating compounds(《计算机模拟发现嗅觉受体靶向药物结合的特异性》)为题于4月24日在线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第一作者为袁曙光,通讯作者为袁曙光和Horst Vogel。第一单位为深圳先进院。 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GPCRs)又称七次跨膜螺旋膜蛋白。GPCRs参与着人体的各种生......阅读全文

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生物学方法-寻找到17个活性药物分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袁曙光课题组带领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生物学的方法从158万个化合物中寻找到了17个嗅觉受体蛋白Olf73的活性药物分子。该工作为基于嗅觉受体蛋白的药物发现与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该成果以Computational mod

GPCRs药物研发和筛选Molecular-Devices-FLIPR

导言:如何加速药物研发进程?何种利器可解决药物开发的瓶颈?如何在宝贵而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中开发出现代化新药?单抗、疫苗、重组蛋白等大分子药物爆发式增长,您期待最快速开发出新药从而占据一席之地吗? Molecular Devices公司针对药物开发过程中的最关键步骤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药物筛选,

B类GPCRs新型小分子药物靶点的偏向性激活机制揭示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细胞表面受体家族中最大的一类,调控着人体各种生命活动且与疾病密切相关,有超过30%的药物作用于GPCR。而B类GPCRs是一类重要的多肽激素受体,包括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

新研究解开长达30年之久的蠕虫嗅觉之谜

对于主要依靠嗅觉生存的土壤线虫,闻不闻得到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但是,这些线虫是如何区分一千多种不同气味的,这一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几十年。多伦多大学Temerty医学院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Derek van der Kooy教授团队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一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还有助于解释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

两诺奖得主携手Nature发布重要新成果

  两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新研究中展开协作,获得了充当转换(on-off )开关的一种蛋白质与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时的三维图像。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4月21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这些称作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表面受体, 是一类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受体家

中山大学Nature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G蛋白偶联受体(GPCRs)重要调节蛋白β-Arrestin1通过炎症介导的Akt信号推动了肝细胞癌变。这些研究成果发布在6月16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吴斌(Bin Wu)教授和陈规

2012连发5篇文章--同一团队详解著名靶标分子

  顶级科学期刊《Science》和《Nature》的读者有可能已经注意到近期两家杂志发表了一批对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学术论文。这些研究论文均是由斯克里普斯研究所Raymond Stevens教授实验室为首的研究团队完成,阐明了一个在医学上极其重要称之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s)

首次破解糖尿病关键GPCR结构

  GPCRs是一类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受体家族,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大部分应答,以及视觉,嗅觉,味觉等。目前药物市场上至少有一半的小分子药物是GPCR的激活剂或者拮抗剂,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   近期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中国科学院等处的

Nature长文:GPCR药物大盘点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家族是人类中最庞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药物的重要靶点。这个家族中有800多个成员,其中包括400个左右嗅觉受体。据统计,靶向GPCR的药物销量占全球市场的27%。GPCRs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之一,因为它们

Cell:药物疗效“因人而异”?基因突变“在作怪”!

  12月14日,最新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这项研究中,来自美国哥本哈根大学和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挖掘现有的数据集,描绘出了“个体中GPCR药物靶点发生突变”的程度,并揭示了这些突变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GPCRs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大的膜蛋白家族,在视觉、嗅觉、味觉以及神经传递等

山东大学、中科院Nature子刊进一步探索诺奖成果

  来自山东大学医学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采用插入非天然氨基酸的方法结合核磁共振氟谱(19F NMR)揭示出了影响arrestin构象和功能的磷酸选择性机制。研究结果发布在9月8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山东大学医学院孙金鹏(Jin-Peng

Science绘制HIV同谋者的肖像

  经过6年的努力,一个中国科学家研究小组绘制出了HIV入侵人类宿主细胞的“内应”——CCR5的三维图像。   这一“CCR5与HIV药物马拉韦罗(Maraviroc)结合”的清晰快照,提供了关于HIV感染如何起始以及有可能如何终止它们的一些重要信息。该研究的领导者、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吴蓓丽(

《自然》挑战传统观点-揭示GPCR新特征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 Kobilka),他们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   这一久负盛名的受体家族是最著名的药物靶标分子,调控着细胞对激素,神经递质的

中科院参与发表两篇Science新文章

  由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中科院的科学家们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确定和分析了两种人类血清素受体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这些新研究发现有助于解释一些药物与这些受体相互作用导致异常复杂,有时甚至是有害效应的原因。两篇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3月21日的《科学》(Science)杂

Cell:科学家在人类细胞中鉴别出新型的信号系统

  在所有被批准的药物中,有三分之一的药物都能够靶向作用相同的受体家族:GPCRs(G蛋白偶联受体),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将能够激活GPCRs的肽类网络扩大了19%的比例;人类细胞的表面拥有多种多样的受体,很多分子和治疗性药物能与受

Nature新发现助力研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

  科学家们结合最前沿的计算机建模技术与药理学和医学化学,揭示了关于机体与新型药物治疗相互作用机制的一些新见解,这项研究有可能促成制造出更具靶向性、副作用更小的药物。   在发表于10月13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这一国际研究小组调查了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上的选择

追随诺奖脚步,Science解析重要靶标分子研究

  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和范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生成了一个重要膜蛋白的最详细3-D图像。这一蛋白与学习、记忆、焦虑、疼痛及诸如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和自闭症等脑疾病相关。   范德堡神经科学药物发现中心主任、药理学教授P. Jeffrey Conn博士,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我国科学家揭示了嗅觉感知的分子机制

  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均拥有一套主嗅觉系统来识别挥发性的气味分子。大量的嗅觉受体通过“组合编码”的气味识别方式,帮助动物识别数以万亿计的气味分子。嗅觉受体可以分为三个家族,第I类是气味受体(OR)家族,第II类是痕量胺相关受体(TAAR)家族,OR和TAAR都属于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

Role-of-EGF-Receptor-Transactivation-by-GPCRs-in-Cardiac-Hypertrophy

One of responses to increased blood pressure is cardiac hypertrophy through increased size of ventricular myocardi

STTT:GPCR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近日,深圳大学吴松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杜洋教授等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psychiatric

褪黑素细胞受体模型基础上开发了治疗睡眠障碍的新方法

  三分之一美国人有睡眠障碍,他们中的许多人靠吃褪黑素缓解。然而,科学家们并不完全理解褪黑素在生物钟中的作用,也就是说,研究人员也不知道褪黑素有没有副作用。  现在,由一个国际团队组成的科学家小组对褪黑素的作用进行了非常必要的研究,为开发受褪黑素影响的健康问题以及治疗睡眠障碍打开了大门。  他们建立

新的计算方法来设计热稳定的G蛋白偶联受体

  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物理科学与技术研究所(MIPT)、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所(Skoltech)和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来设计热稳定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这对开发新药有很大帮助。经证实这种方法可用于获得几种主要人类受体的结构。对这种新方法的概述发表在201

动物所发现鼠气味分子可编码免疫、遗传等嗅觉信息

  Chemical Senses杂志连续发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行为和化学通讯研究组3篇文章,阐述鼠类尿液气味中免疫状况、亲缘关系信息的编码机制以及寻找动物气味中信息素成分的技术途径。  许多动物可以借助异性发出的信号(如鸣叫、羽色、气味),判断其抗病能力,选择高质量的配偶,增加后

新研究阐释II类特异嗅觉受体感知气味的分子机制

  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均拥有一套主嗅觉系统来识别挥发性的气味分子。大量的嗅觉受体通过“组合编码”的气味识别方式,帮助动物识别数以万亿计的气味分子。嗅觉受体可以分为三个家族,第I类是气味受体(OR)家族,第II类是痕量胺相关受体(TAAR)家族,OR和TAAR都属于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

布鲁克推出分子药物成像系统,可用于分子药物研发

  在第10届国际药物代谢学会(ISSX)上,布鲁克宣布推出最新的一款分子药物成像解决方案,用于临床前期药物和代谢物的成像。  基于MALDI的组织成像技术为研究人员研究药物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技术,可以准确定位分子药物和它们的代谢,或者是脂质在组织结构中活动,并且为研究生理学功能提供关键技术,这在以前

华裔青年Cell追随诺奖脚步-解析GPCR

  来自Salk生物研究所,Scripps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etically Encoded Chemical Probes in Cells Reveal the Binding Path of Urocortin-I to CRF Class B GPCR”的文章,破

徐华强教授JBC发表最新成果

  5月13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美国Van Andel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题为“Differential Requirement of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评价药物分子效率

  一个药物在三期临床能像Opdivo、Entresto那样显着改善标准疗法是个相对罕见的事情,但这样的三期临床却是价格不菲、而且涉及病人的生命问题,所以厂家都会在相对便宜、只有动物参与的临床前仔细遴选进入临床的化合物。一个化合物不仅活性要高、而且还要看活性来自哪些分子特征。这个选择过程好比挑选杨子

华东师范大学Cancer-Res癌症研究新发现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德克萨斯A&M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Adhesion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GPR116通过Gαq-p63RhoGEF-Rho GTPase信号通路促进了乳腺癌转移。这一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9月5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Cell:鉴别出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的特殊“巨大复合物”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揭开了细胞产生信号机制的新信息,该研究或有望帮助指导特殊药物疗法的开发。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已经通过研究阐明了在接受来自激素、神经递质甚至药物的化学信号后细胞改变功能的分子机制,细胞外部的受体被认为可以发起信号产生